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综合类   8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农村信息化     
《上海信息化》2008,(6):85-85
农业部日前发出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有利于各地深入探索与实践,因地制宜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以点带面”,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农村信息化良好氛围;有利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牢牢把握面向“三农”服务的大方向;有利于整合市场和其他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42.
开展节水灌溉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或统一的技术措施,必须针对本地特点深入调查研究,制订相应的方案,采用适宜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3.
改进林业技术措施,就是从林木和森林虫害的整体环境出发,利用生物群落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提高和改进林业生产技术措施,减少病虫害危害。对林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国外绿色建筑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颖心 《科技潮》2005,(6):13-15
绿色建筑是解决城市建设中能源和资源消耗过多的问题的一个好方法。绿色建筑的含义是指尽可能少消耗资源和能源、与环境生态友好、能够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环境的建筑。自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以来,建筑节能就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保护地球环境、保证地球上的人类能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比节能建筑含义更广泛的绿色建筑或称生态建筑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目前国际上已建成的绿色建筑有很多,笔者只是选取了少数几个有典型特色的项目给予简要介绍。这几个项目根据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和建筑功能,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同的绿色建筑技术手段,其成功的经验希望能对我们有关建筑从业人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5.
围绕高职高专如何实现由传统学科型教育模式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模式转变问题,我们认为应以转变观念,贯彻能力主线、因地制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6.
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因时,因地制宜。在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很多,现就农业比较效益低,土地分散经营以及现行农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等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便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加农业收入。表2,参3。  相似文献   
47.
何梅华 《科技资讯》2005,(24):120-121
因地制宜,利用本土园林旅游资源,传承历史之文脉,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观光农业,城区绿化,人文景观,综合旅游区,“园林精品”,主题公园的园林旅游景点,是梅州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48.
本就凉山的实际论述了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发具有凉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论首次阐述了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六大转变,分析了现代旅游的十大需求变化,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开发凉山的特色旅游产品,并对开发的战略策略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9.
杨志刚  史瑞建 《汉中科技》2006,(5):12-12,15
留坝县地处我市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958平方公里,人口4.9万,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6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寻求发展良策,因地制宜,提出了“药菌兴县”的发展战略,扑下身子狠抓落实,精心培育支柱产业,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建了大地、天翔、好仕得等6家以西洋参为主的种植、制药企业,带动了该县西洋参产业,对全县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结合绿色产业调研、筛选,对该县西洋参产业情况进行一些调查探讨。  相似文献   
50.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和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以高校为背景的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知识与资本的融合,使高校产业从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逐步转变为大规模、正规化的现代化工业生产,宁静的校园已容纳不下校办产业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将办公和销售放在校内,将生产放在校外,即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兴建校外产业基地是高校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历史必然.我校在建设校外产业基地中,已摸索了近十年,在北京地区先后建设了昌平昌南基地、怀柔基地、密云基地、良乡基地等,利用校内与校外基地的结合,现在已基本形成了大学科技园、高科技工业园相得益彰的整体发展模式,为校办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