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3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30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128篇
教育与普及   29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篇
现状及发展   40篇
综合类   357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综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华庆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类型及沉积微相特征在平面上的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9油层组发育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其中湖泊体系为浅湖沉积,三角洲体系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要亚相,进一步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河口坝等沉积微相。浅湖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三角洲前缘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沉积微相,其骨架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体,优质储层的展布形态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展布,水下分流河道整体呈北东—南西向条带展布,分流河道之间被分流间湾所分割,局部连片分布。  相似文献   
962.
一种复杂曲流带储层三维构型建模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河道迁移演化模拟、侧积层定量三维分布模式及沉积过程模拟提出一种复杂曲流带储层三维构型建模新方法,并根据井数据构建渤海湾盆地A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曲流河相储层三维构型机制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三维空间模拟复杂曲流带储层内部构型元素的大小、三维形态及其空间结构关系,实现对储层连通性、连续性及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复杂曲流带储层构型建模新方法。  相似文献   
963.
柴北缘构造带泥盆纪构造属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露头及钻井资料,依据沉积学理论,对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泥盆系地层厚度、碎屑颗粒组成、锆石年龄、超覆关系和沉积体系展布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地区(包括柴北缘构造带与欧龙布鲁克微板块)泥盆纪发育自南向北展布的沉积体系,碎屑物质来源于由多个前泥盆纪构造岩片组成的造山带;该阶段柴北缘构造带构造属性既不是前陆盆地也不是裂陷槽,而是由多个前泥盆纪构造岩片组成的造山带;该造山带隆升开始于距今约465 Ma,遭受剥蚀开始于距今约430 Ma,其隆升可能持续到晚石炭世甚至二叠纪早期,初步推断该造山带至少存在了190 Ma,包括距今465~430 Ma的山体隆升与距今430~275 Ma的山体剥蚀阶段。  相似文献   
964.
基于地球物理、钻井等资料,运用地层对比、孔隙度拟合以及盆地模拟的原理与方法,恢复出济阳坳陷西南端沙三段(Es3)剥蚀地层厚度及原始地层厚度,进行构造沉降量和拉张系数计算,探讨沙三段沉积期盆地构造活动特征及主控应力场。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期,济阳坳陷西南端沉积中心的延伸方向宏观上呈NE-SW向展布,局部表现为近SN向延伸;该时期盆地的伸展强度并不均匀,表现为中部强,向NW、SE方向减弱;伸展作用宏观上受控于NW-SE向伸展应力场,可能受基底断层走滑的影响,局部伸展受控于近SN向应力场;济阳坳陷沉积中心展布方位前后经历了不同阶段近EW向、近EW与NE向共存及NE向展布的递进演变过程,但最终受控于NW-SE向伸展应力场。  相似文献   
965.
油田注水系统中毛细管内硫酸钡结垢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电感耦合测试技术考察管径、管长、流量、浓度等因素对硫酸钡出口浓度的影响,结合差压法和哈根-泊肃叶公式计算出毛细管内流速变化,给出模拟水源在毛细管内硫酸钡结垢现象与沉积动力学参数。通过物料衡算建立硫酸钡沉积动力学参数,且引入管内流动速率增强系数。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流动速率增强系数随着管长和流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而沉积动力学系数随着管径、管长和流量的增加呈现非线性增加的趋势,同时入口浓度对流动速率增强系数和沉积动力学参数几乎没有影响;管内流动速率增强系数和沉积动力学系数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误差小于(±20)%;管内进口处硫酸钡晶体较小,平均粒径10~20μm,出口段沉积增长像树叶状或菜叶叠加状,晶体颗粒较大,平均粒径50~100μm。  相似文献   
966.
混合沉积是沉积学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四川盆地下奥陶统中广泛发育混合沉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钻(测)井资料以及岩心观察,重点研究了四川盆地下奥陶统混合沉积的沉积特征、成因类型以及混合沉积发育的控制因素,得到如下认识:1狭义的混积岩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川南西部和川中地区,川南东部、川东大部主要以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互层或夹层混合沉积为主。2混积层系的成因类型主要包括渐变型、突变型、复合Ⅰ型、复合Ⅱ型。3混合沉积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且相互影响。早奥陶世,上扬子地区构造活动较弱,由于海平面的逐渐上升造成物源供给面积的减少;同时偶尔受冷水流的影响,造成桐梓组比红花园组混合沉积更为发育,分布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967.
应用沉积学和石油地质理论,通过沉积背景分析、岩心观察、砂分散与油气成藏模式构建等手段,对黄骅拗陷沧东凹陷南皮斜坡古近系孔店组第二段(孔二段)沉积特征与控砂控藏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南皮斜坡是一个继承性发育的缓坡,孔二段受东光凸起、沧县隆起物源及徐黑凸起物源的影响,斜坡砂体发育,且具有凸起顺向供砂、侵蚀沟槽输砂、单一坡-折控砂的规律,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沉积为主。中斜坡发育三角洲前缘主体,埋藏适中,储集物性好,砂岩与烃源岩匹配,圈闭条件良好,且位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重点领域;低斜坡发育优质烃源岩,夹三角洲前缘远端-远岸水下扇砂体及薄层的云质岩类,是致密油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68.
目的:研究肺泡蛋白沉积症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分析近9年来收治患者的临床特征,肺部影像学表现,总结诊治经验,分析误诊、误治原因.结果:患者多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咳嗽.胸部高分辨CT主要征象: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6例,呈地图样分布5例,铺路石征3例,支气管充气征2例.仅凭胸部CT,误诊率高,入院前3例误诊肺炎,1例误诊肺结核,1例误诊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6例患者入院后经肺泡灌洗液、支气管肺活检确诊.肺泡灌洗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有一定困难,仅凭胸部高分辨CT检查,误诊、误治普遍.当患者有活动后气促,胸部HRCT呈地图样、铺路石样改变时,需考虑PAP.肺泡灌洗是最有效治疗方法.诊断不清时避免盲目治疗.  相似文献   
969.
尖晶石型锰酸锂的容量衰减是限制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问题。现有观点认为二价锰离子在阳极上还原成金属锰,催化电解质分解、毒化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造成了锰酸锂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衰减。但最新研究确定锰元素是以二价的锰沉积在阳极上,并没有被还原成金属锰。本研究介绍国内外锰系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的研究进展,并在"沉积阳极上的锰氧化态是+2价"这个新发现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其它文献的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二价锰离子与阳极SEI膜中的活性锂离子进行离子交换而沉积在阳极上,阻碍、堵塞活性锂离子的自由进出,从而引起锂离子电池容量衰退"新观点。  相似文献   
970.
针对温西三块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受河道水流和湖浪双重作用,在注水开发中砂体结构、赋存状态及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特点,提出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及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该研究利用在砂层沉积时间跨度内,垂向叠置演化的各单渗砂层的能量厚度,确认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各种不同类型主体和非主体储集砂体微相带的发育及演化特征,不但克服了薄差砂层叠加厚度识别主体储集砂体河道、河口坝微相带的失误,而且在垂向上有效地评价出了与主体微相叠置演化的河道边远梢席状砂、远砂微相砂体。该文利用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概念,通过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及其岩性、物性和自然电位减小系数、自然伽马减小系数、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孔隙度、深侧向、深感应电阻率建立精细评价有利沉积微相的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标准,准确提取单渗砂层优势微相带的沉积能量及其测井参数信息,有效地展示出目的层段单渗砂层能量厚度垂向演化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远砂微相平面展布规模和范围,并列举出注水开发中主体微相河道正向叠置韵律层中的层间差异层和非主体微相席状砂层受河道高渗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分布层段,为准确预测和筛选不同类型已动用油层及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油层剩余油分布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