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与普及   38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6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早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位于近东西向展布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NHGD)最东端, 主要由石榴角闪岩、石榴云母片麻岩、花岗岩和淡色花岗岩组成, 提供了限定NHGD形成和演化的重要机会. 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该穹隆中的淡色花岗岩形成于(35.3±1.1) Ma, 明显老于位于该穹隆以西类似的淡色花岗岩. 淡色花岗岩的全岩Sr和Nd同位素组成揭示该花岗岩是石榴角闪岩和变泥质岩混熔的结果, 其中角闪岩部分熔融起主导作用.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早期岩浆作用中, 角闪岩脱水部分熔融作用要强于泥质片麻岩, 是促使藏南拆离系开始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由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的第5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第24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国际学术研讨会(HKT)联合大会(以下简称联合大会)于2009年8月11~14日在北京召开.会  相似文献   
23.
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境特征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喜马拉雅旱獭作为青藏高原鼠疫的主要贮存者,了解该物种的栖息地选择是必要的.为此,2021年9月17日~2021年10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境内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措美县境内进行了野外调查,我们利用样方法对喜马拉雅旱獭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定87个样方(42个利用样方,45个对照样方),共测定了海拔、经度、纬度、坡度、草本盖度、灌木盖度、草本均高、灌木均高等17种生境因子,利用R语言4.1.1软件包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在对6种描述型生境因子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生境类型(X2=7.988, df=2,P=0.018<0.05)、隐蔽级(X2=11.389,df=2,P=0.003<0.01)、优势灌木(X2=22.317,df=6,P<0.01)和坡向(X2=9.4286,df=3,P=0.0241<0.05)4个生态因子有差异,在优势草本和干扰类型2个生态因子上没有差异性.(2...  相似文献   
24.
叶进  赵俊猛  刘红兵  张衡  徐强  陈树泽 《科学通报》2020,(15):1496-1505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s6.9级地震.为监测余震活动,震后围绕震中架设了28套宽频带地震台站获取了180 d观测数据.利用hypoDD双差地震定位法和LOTOS-12算法对余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以主震为中心NW-SE向展布长约50 km、宽约30 km,根据余震分布推测存在3条与西兴拉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倾角自西北端向东南端逐渐变陡的活动断裂.结合LOTOS-12算法同时获得地壳浅层约20 km深度以上的P波和S波速度扰动分布结果.主震处于波速高低异常转换带,余震主要发生在地震波P波和S波速度负异常区,反映震源区地层破碎、断裂分布集中的特点.整体上,以南迦巴瓦峰为界, P波和S波大致呈北部高速异常,南部低速异常特点.该现象可能与北侧拉萨地体相对完整且岩性古老刚冷,而南侧及南迦巴瓦变质体相对破碎且岩石生成年代较新岩性软热有关.此外,紧邻南迦巴瓦峰西北侧区域的体波高速异常现象可能与该区域石榴子石矿物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25.
中国范围内没有洲级古陆,一些小陆块围绕西伯利亚逐步拼合而成大陆。陆块及其间洋壳相继俯冲、碰撞,导致多旋回构造运动和海陆广泛沉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是后期俯冲碰撞,引发古缝合线重新活跃,板内岩石圈下部俯冲叠接,岩石圈中部拆离、滑脱、叠覆,盖层强烈褶皱和逆掩推覆。山脉上升、盆地下陷。中国东部燕山运动、西部喜马拉雅运动都达到全球陆内构造运动高峰。中国中、西部多期改造盆地和东部燕山期后新生盆地,将成为中国油气勘查的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26.
王岩 《大自然》2014,(2):62-64
8亿年前的元古代,那里是一片汪洋;5亿年前的寒武纪至奥陶纪末,三叶虫在那里自由地生活;二叠纪中后期,那里火山活动频繁,喷溢而出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约400米厚的玄武岩地层,植被开始在那里发育;从侏罗纪开始,海水逐渐退去,茂密的森林随着地壳的下降而大量沉积、埋藏,为煤炭形成创造了条件;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那里隆升;新近纪时期的造山运动使那里的地壳继续上升并多次挤压,终于造就了今天的震旦第一山--峨眉山。  相似文献   
27.
依据龙门山中段中生代盆地的基底性质、沉积构造组合和构造变形,论证了川西拗陷是在印支期发育于扬子板块活动大陆边缘的弧背(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是经印支期构造变动和喜马拉雅期叠加改造形成的推覆构造;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8.
塔中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油气调整与热液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海相油藏的后期调整改造是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重要特征之一.大规模的油气调整与强烈的区域构造活动有关,并伴随有成岩流体、成矿流体等盆地流体的大规模运移.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构造断裂溶扩缝及岩溶风化壳溶洞内萤石等热液矿物烃类包裹体的发育,钻井证实具矿床规模的萤石脉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形成萤石热液成矿与油气运移成藏独特的伴生或叠加关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与萤石成矿环境,通过热液矿物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包裹体激光拉曼、群体包裹体烃类化石等分析后证实,晚燕山-喜马拉雅期(110.4~30.8Ma)塔中地区发生了成矿热液与成藏流体的大规模运移事件,为重要的油气调整期,喜马拉雅期(34.3Ma以来)为重要的油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29.
文章依据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茂汶─耿达推覆构造带、映秀—大宝山推覆构造带、彭灌推覆构造带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并对各级推覆构造带主滑面特征、推覆体内部构造特征、显微构造特征及变形性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在变形性质上依次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变形强度由强至弱,变形层次从深到浅,均经历了多次构造叠加复合作用。主要推覆期为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30.
西藏喜马拉雅冷杉年轮δ 13C与气候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宏 《科学通报》2003,48(11):1209-1213
对采自青藏高原东南部林芝地区的喜马拉雅冷杉进行交叉定年后, 分析了喜马拉雅冷杉年轮 δ 13C序列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 去除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大气CO2δ 13C下降和生长趋势的影响后, 建立树轮δ 13C值的残差序列Δ13C. 利用附近林芝气象站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树轮Δ13C序列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结果表明: 冷杉δ 13C的高频振荡与该地区前一年的9~11月降水和相对湿度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并存在强的滞后效应. 通过建立回归方程重建了该区域的秋季(9~11)月相对湿度序列, 解释方差达37.9%. 重建相对湿度序列表明1800年前相对湿度变化周期较短、变幅较小, 1800~2000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