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5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35篇
教育与普及   109篇
理论与方法论   359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149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以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1月版的《武汉市交通旅游图》中注明的134个地片名为对象,对武汉城区地片名称从书写符号、音节数量、语素组合策略等方面进行考察.武汉市城区地片名称均运用汉字,没有出现阿拉伯数字或非汉字组合;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分别占地片名称总数的15.67%、81.34%和2.99%;地片名称语素的选用运用了谐音、引用等语用策略,释放出该地区先民们在地理环境、生存方式、劳动场景、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心理投射.  相似文献   
102.
本会会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副教授新作《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一书是我国首部近代科技传播史,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顾问范岱年先生作序,2011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系由郭金彬、徐梦秋任主编,吴文俊、席泽宗任顾问的《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第二辑十部专著之一。  相似文献   
103.
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口述史是一个二重概念。它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日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在运用方式上有同构性,但在研究理念上则有质的不同。有关回忆录、访谈录等是否算作口述史以及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是否可信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没有区分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的差别。口述史学是“记忆中的历史”,口述史料是文献资料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4.
学瓠是民国时期中央图书馆在刊物上开辟的专栏。探讨了学瓠在宣传图书馆文献、扩大图书馆影响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正> 我国古代的炼钢技术,自四千多年前创始,到了殷商已有高度发展,尤其是表铜冶炼技术已相当成熟和精湛。商后,由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青铜的冶炼技术有了更大的提高,战国时齐人所作的《考工记》(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即是对这个时期冶铜技术的概括和写照。《考工记》的六齐配方被作为对化学史和冶金史研究的重要材料而广为研讨。对六齐成份的诸见解进行了比较和思考,现斗胆把思考所得列出,期望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106.
107.
通过大量的献资料,对先秦至明代活动于陕西一带的科学技术人物及陕西籍科技人物的事迹进行考释、论证和评价,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科技人物206位。  相似文献   
108.
本文简单回顾了《东南大学学报》创刊40年的历史进程,阐述了她在东南大学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介绍了为提高学报质量,《东南大学学报》编委会和编辑部所做的工作,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9.
祝世禄乃明末南京陪都重要官员,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期间,曾得到他许多关照与帮助,在西方文献中多有反映,但在祝氏文集中仅有“赠利玛窦”一诗存世。考述祝世禄与利玛窦的交往,阐释祝世禄诗作的蕴意,从中可揭示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0.
伴随着中国东北的营口开港,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基督教传教士也纷至沓来,遍布了中国东北的城镇和乡村,传教布道,创办学校。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创办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女学到大学等体制完备、制度健全的不同类别的学校。其目的在于传播宗教,以“基督征服中国”。同时教会学校对中国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