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7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35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156篇
教育与普及   521篇
理论与方法论   88篇
现状及发展   16篇
综合类   440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19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66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57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长沙新开铺剖面纹层沉积序列及其反映的古洪水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湘江下游新开铺ESR年代为24.1~32.4kaBP河流沉积剖面140个纹层中264个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分析,C-M图显示:样品主要落入Ⅱ、Ⅳ、Ⅶ与Ⅵ区.远离河流、浊流与远洋悬浮沉积区.粒度组成接近于洪水平流层沉积,沉积环境可能为边滩、心滩等河漫滩.基于河漫滩平流沉积发育特点与剖面沉积物粘土含量稳定.砂与粉砂的含量呈负相关及纹层内部粒度变化等特点.认为出现在各纹层内部(包括低部)而不是顶部的“砂”含量增加与C值(粒度组成达到1%含量的Ф值)变小事件.可以作为划分洪水期次的标准;在140个纹层中识别出了128次古洪水沉积事件和16次明显的坡面径流冲刷蚀余事件。  相似文献   
992.
从温州印染厂废水池污泥中分离出三株染料脱色优势菌,其中A1对活性桃红KD-8B脱色率为87.5%,A2对活性桃红KD-8B脱色率为90.2%,A3对弱酸猩红FG的脱色率为86.4%,并根据各菌株的个体、群体形态和生理化实验对细菌进行鉴定,三株细菌分别定名为:A1为睾丸酮假单胞菌,A2为嗜麦芽黄单胞菌,A3为恶臭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993.
生物增强活性炭技术处理微污染源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不同的筛选分离技术,从试验源水中分离出8株优势菌种,经过反复驯化培养,形成具有高效生物降解能力的高活性菌群.利用高活性菌群,采用人工循环固定方式形成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进行其长期运行效能的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能够有效去除微污染源水的各类有机物,处理效能显著高于常规工艺和臭氧化工艺.源水经生物增强活性炭工艺处理后,其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58.34%,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43.5%,对UV254的平均去除率57.4%,对TOC的平均去除率40.2%.经过色质联机检验,水中的各类微量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有了显著的降低.  相似文献   
994.
结合钻井岩心、测井、野外露头等地质资料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百色盆地东部坳陷北部陡坡带东段那读组划分为1个超长期、4个长期、8个中期和数十个短期旋回层序.以2个长期旋回层序(LSC3~LSC4对应的2个沉积层序)为单位,编制了那一期的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在那一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浅湖、半深湖亚相;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不发育,仅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沿断裂呈窄带状分布;扇三角洲前缘、浅湖、半深湖亚相较发育,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995.
大庆油田地面系统的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庆油田地面系统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危害严重,SRB菌的分离鉴定尚属空白,针对其不同种类进行杀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绝迹稀释法以及"滚管"培养,从大庆油田地面系统的3种介质类型中分离到80株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的菌株.对其中20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发现,液体培养基外观存在两种特征:一种为附着生长的SRB菌占多数,另一种为非附着生长的SRB菌占少数;地面系统的SRB菌主要分布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纲(Clostridia)占总数的6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总数的25%,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中的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脱硫肠状菌属(Desulfotomaculum)占总数的10%.地面系统中SRB的种类比较新颖,存在新种的可能性很大,本源的SRB菌很少,大部分是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的外源微生物.图2,表2,参11.  相似文献   
996.
根据鳗鲡病原性嗜水气单胞菌Ⅱ型孔蛋白(porinⅡ)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外膜蛋白S(ompS2)的基因全长序列,分别选取这两个全长序列中表达其蛋白质膜外部分且理论免疫原性较好的两个基因片段,通过融合PCR技术连接这两个外膜蛋白基因片段.根据表达载体(pGEX-2T-His)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在连接序列片段的两端引入限制性酶切位点BamHⅠ和EcoRⅠ,成功构建了双外膜蛋白基因片段重组表达载体(pGEX-2T-His-porinⅡ-ompS2).表达载体理论表达产物的蛋白质结构预测表明表达产物无信号肽和跨膜区,不存在三级结构;亲水性和免疫原性预测分析表明该表达蛋白理论上为可溶性蛋白并具有丰富的抗原决定簇,本研究为该表达载体的蛋白表达、纯化以及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7.
固定化好氧反硝化菌脱氮技术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氮污染已日益严重,传统的生物脱氮理论认为细菌的反硝化作用是一个严格的厌氧过程,但好氧反硝化菌的发现打破了此规律。随着生物脱氮技术的不断改进、更新,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好氧反硝化菌的应用研究、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研究动态以及固定化好氧反硝化菌脱氮效果比对,从而阐述固定化好氧反硝化菌脱氮技术的研究状况与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998.
以稠油中的沥青质组分作为唯一碳源,利用选择性富集方法,从油田采出水筛选得到一株能够降解沥青质的菌株S,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菌株S与Genbank中Bacillus subtilis Bsn5的序列相似度达99%.利用菌株S对富含沥青质的稠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评价实验,分析了其对稠油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菌株S作用后,稠油外观及组成结构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烷烃含量增加,沥青质组分降低,沥青质降解率达到34%;稠油黏度和密度也相应降低,降低程度分别为34.11%和4.57%;菌株S对稠油的作用,改善了稠油的物化性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通过了解木麻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变化以及微生物碳源的利用特征,明确凋落物微生物多样性与养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海滨选取10~15年生木麻黄林,按照“S”形五点取样法,分别采集0~5 cm、≥5~10 cm、≥10~15 cm 等3种不同分解程度的凋落物样品,测定其理化性质,并利用Biolog微孔板法测定凋落物外生菌和内生菌的群落功能多样性,对其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和冗余RDA分析。【结果】①凋落物的分解程度越高,其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越低。②不同分解程度木麻黄凋落物中外生菌和内生菌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外生菌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分解程度增加而增大,而内生菌AWCD则降低。③凋落物分解程度越高,外生菌的Shannon、Simpson指数明显升高,McIntosh指数无显著差异;内生菌的Shannon、Simpson指数也随之增加,而McIntosh指数则明显降低。④外生菌和内生菌对6大类碳源利用强度存在差异,优势碳源分别为糖类和多聚物,分解后期胺类和酚类的利用率均有提高。⑤主成分PCA分析表明,不同分解程度的凋落物外生菌和内生菌对31种碳源的利用均有显著差异;RDA分析表明,碳、氮含量与凋落物外生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呈最大相关。【结论】木麻黄凋落物分解程度越大,外生菌碳代谢强度和多样性越高,而内生菌碳代谢强度越低,其多样性越高;凋落物的氮、碳含量是影响凋落物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外生菌和内生菌在木麻黄凋落物的分解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伊宁凹陷古地温恢复与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包裹体测温和Easy-R.方法恢复了伊宁凹陷的古地温演化史,结果表明伊宁凹陷晚二叠世的地温梯度约为40℃/km,以后经过两次波动(分别对应于K1和E1两次构造运动)逐渐减小到现今的24℃/km.上二叠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控制,主生油期在中晚三叠世.印支期及其以前形成的圈闭,是二叠系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