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4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30篇
教育与普及   475篇
理论与方法论   69篇
现状及发展   10篇
综合类   146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因为与油气成藏作用相关的矿物种类较少, 传统同位素测年法很难在油气成藏期方面展开应用, 油气成藏年代的直接、定量研究是同位素年代学和石油地质研究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 本次研究对中扬子地块南缘(江南-雪峰隆起北缘)半坑古油藏断裂带内沥青伴生石英脉进行的包裹体40Ar/39Ar 同位素真空击碎法测年实验, 获得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线性相关均良好的反等时线, 对应两个年龄坪, 两期年龄分别对应228 Ma 左右的原生包裹体和149 Ma 左右的次生包裹体, 代表了两期不同性质的流体行为. 古油藏断裂带内沥青及伴生的石英脉体是构造作用和成藏及改造作用过程中的一体化产物, 与构造作用和烃类运聚具有着非常严格的响应关系, 可以约束多期复杂构造作用下油气成藏、改造和破坏的时间, 据此将半坑古油藏成藏演化过程划分为晚印支期(228 Ma 左右)原生油气藏形成阶段和早燕山期(149 Ma 左右)油气藏改造阶段. 本次研究重建了多期复杂构造作用控制下的中扬子地块南缘(江南-雪峰隆起北缘)巨型油气成藏带内油气聚集与改造/破坏的年代学格架, 是江南-雪峰隆起北缘特殊大陆构造属性对海相油气巨量富集与改造/破坏的控制作用在时间链条上的体现. 展示了流体包裹体40Ar/39Ar 定年技术在油气成藏年代学方面, 特别是在中国南方地层时代老、烃类演化程度高、多旋回构造作用背景下的海相油气成藏地区应用的可行性与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62.
周秀骥  赵平  刘舸  周天军 《科学通报》2011,56(25):2060-2067
利用气象仪器观测资料、降水和温度代用资料以及气候模拟结果, 综合分析近1000年东亚夏季风区海陆热力差异和降水的年代际、百年际尺度变化规律, 对比了现代、小冰期和中世纪暖期东亚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基本特征, 以及与太阳辐照度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得到以下结论: 在近150 年里, 用东亚陆地与其周边海域大气温度差异指示的东亚夏季风环流与降水呈现出显著的年代际波动特征, 并且在过去50 年全球增暖最快时期东亚季风偏弱; 在百年尺度上, 中世纪暖期东亚夏季风环流是过去1000 年里最强时期, 而在1450~1570 年期间东亚夏季风是过去1000 年里最弱的时期; 对应于偏弱的东亚夏季风环流, 中国东部季风雨带总体上位置偏南, 伴随着华北降水偏少、长江降水偏多(即“南涝/北旱”型)异常分布特征; 从20 世纪初到20 世纪20 年代, 降水呈现出长江流域偏少、华北偏多的反“南涝/北旱”型特征; 与中世纪暖期相比, 在1400~1600 年期间发生的是一个更长时间尺度的“南涝/北旱”现象; 此外, 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有不同步特征, 在近150 年里, 尽管全球和中国区域表面年平均气温显著增加, 但是东亚季风环流和降水没有表现出一个增强或者减弱趋势, 在过去1000 年里东亚夏季风最弱时期要比北半球最冷时期出现的早, 并与太阳辐照度的最弱时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63.
上奥陶统五峰组观音桥段一直存在着深水和浅水成因的争论。据此本文通过岩心、露头、岩矿测试、有机地化和元素分析等资料,对观音桥段基本的地质特征和沉积古环境进行分析,并与上、下围岩进行对比,探讨其成因模式及页岩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赫南特冰期全球海平面骤降,鄂西地区具有陆源输入量低、上升洋流活跃、滞留程度中等和海洋生产力高的特点,而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受海平面变化和沉积前古地貌共同控制,进而影响着观音桥段的岩性展布;在隆后凹陷区,底水氧化还原状态受海平面下降影响相对较弱,以贫氧环境为主,有机质和浮游生物的保存条件较好,岩性以富有机质深水硅质页岩沉积为主,与上、下围岩岩性基本一致,体积压裂可以穿越该段同时对两套富气页岩进行产层改造,为勘探开发有利区域;而在隆起区周缘,海平面下降导致水体变浅明显,底水以富氧环境为主,保存条件变差,岩性以贫有机质的浅水介壳灰岩或泥质灰岩沉积为主,对上、下围岩产生明显的隔断,体积压裂难以穿越该段,产层改造效果差,为次级有利区。  相似文献   
64.
古机械的复原是以一古机械原型为本体,根据古代的机械原理、机械工程、以及工艺技术等,重新建构此一机械.本研究以古中国机械为对象,根据史料成分进行分类,并提出一复原研究程序,有系统地建构古机械原型及古代机械科技和工艺,目的在提供研究机械史学领域的一个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65.
熊中玉  丁林  谢静 《科学通报》2019,64(16):1722-1737
古高度重建为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制约条件,而古地温的恢复在古高度重建中至关重要.基于均质(或同相)同位素交换平衡的碳酸盐耦合同位素温度计(Δ_(47)温度计)相比于传统的古温度计具有两个显著的优点:(1)其测量的参数Δ_(47)仅仅与碳酸盐的形成温度相关而不受环境水中δ18O值影响;(2)Δ_(47)的精度能够达到0.010‰,换算到相应的碳酸盐形成温度可优于±2°C.随着碳酸盐耦合同位素温度计的实验方法的发展,实现了利用该温度计精确重建古高度.本文通过总结全球碳酸盐耦合同位素温度计应用于古高度重建中的实例,进一步解析该温度计在区域抬升历史的恢复以及构建动力学模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
南方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已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滇黔北地区潜在的页岩气接替层系.筇竹寺组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的古环境研究,对于筇竹寺组页岩气评层选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A井筇竹寺组有机碳、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系统测试,结合测井资料,按层段分析A井黑色页岩相关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黑...  相似文献   
67.
王维达 《中国科学(E辑)》2009,39(11):1767-1799
评述了古陶器热释光测定年代的两个标准方法一“细粒混合矿物技术”和“粗粒石英技术”,以及古瓷器热释光测定年代新技术一“前剂量饱和指数法”的研究和进展.着重分析了年代测定中“古剂量”和“年剂量”这两个主要参数的测量原理、技术和方法,对影响古剂量和年剂量测量准确性的一些复杂因素和解决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近5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热释光测定年代在古陶瓷真伪鉴定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年代测定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还达不到理想的要求,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8.
契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最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水平。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有着丰富的契约文书,根据学界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其中也包括数十篇雇用契约。这些雇用契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活动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劳务输出和交换关系等。文章以敦煌出土的一份比较完整的古藏文雇用契约为例,在考证和释读这份契约文书内容的同时,分析和研究其行文格式和习惯用语等,并对照同时期的汉文契约文书,分析和研究汉藏契约文书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实际状况,进而揭示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69.
文章主要通过分析藏语动词系统,梳理藏语语言形态类型的演变路径,并以此为依据,求证前藏文时代藏语的形态类型。具体方法是,通过对藏文动词的共时系统进行历史分层,并结合现代藏语方言动词形态的演变和对藏语前缀的分析,论证藏语语言形态类型从轻度综合的黏着语,经轻度综合的融合语,最终向孤立语发展的路径。最后,结合相关的语言类型理论基础,提出前藏文时代藏语即文字产生之前的藏语是比较综合的黏着语的观点。  相似文献   
70.
针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三段致密砂岩储层,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气液比、组分等参数的准确获取,采用PVTx法恢复包裹体古压力,并以包裹体古压力和现今压力为约束,采用盆地模拟法对储层古压力演化史进行模拟,分析古压力演化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须三段储层现今地层压力系数一般为1.05~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