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81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39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白芥×甘蓝F1代及BC1代单体异附加系的GISH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白芥(Sinapis alba L)为母本,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lboglabra)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 获得了不育及半不育的两种F1植株, 再以半不育的F1植株作母本, 甘蓝作父本进行回交, 获得了BC1植株.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结合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u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dcFISH)技术, 鉴定出不育F1植株有21条染色体, 其中9条来自甘蓝, 12条来自白芥, 属含1套甘蓝染色体及1套白芥染色体的预期杂种; 半不育F1植株有30条染色体, 其中18条来自甘蓝, 12条来自白芥, 属含2套甘蓝染色体及1套白芥染色体的非预期杂种, 其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中期Ⅰ最多出现3个C-S三价体, 减数分裂后期Ⅰ白芥染色体出现不同的分离比例. GISH分析结果表明, 从BC1植株中鉴定出了1株甘蓝-白芥单体异附加系, 其有丝分裂中期相有19条染色体, 18条来自甘蓝, 附加的1条来自白芥; 减数分裂中期Ⅰ显示9个甘蓝的二价体及1个白芥的单价体, 有时白芥的单个染色体与甘蓝的染色体形成了可能的三价体. 甘蓝-白芥单体异附加系的获得为白芥基因渗入、基因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3.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22例甲状腺癌及20例甲状腺腺瘤的突变型P~(16)蛋白表达研究,结果发现:P~(16)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腺瘤表达率分别为45%及10%,两者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恶性肿瘤中乳头状癌及滤泡性腺癌P~(16)的表达率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突变型P~(16)表达及PCNA的检测对研究癌基因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及细胞异型增生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4.
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体通路在小鼠精子变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重力沉降法分离睾丸各层细胞,通过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迹观察各种生精细胞中泛素结合蛋白的表达规律,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组织和细胞水平的定位,表明,在圆形精子和长形精子细胞中泛素结合蛋白增加,在成熟精子中量较低,在精原和精母细胞中量微弱。总蛋白电泳的结果表明,在精子变态过程中蛋白 变化以长形精子细胞转变为成熟精子阶段最为剧烈,其间许多蛋白消失同时半随一些新蛋白的出现,此阶段消  相似文献   
155.
禽流感病毒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改良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对如何消除禽流感病毒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非特异性反应进行探讨,从而建立一种免疫组化染色的改良方法。方法对抗原修复方法、一抗孵育条件、内源性生物素封闭条件等进行优化,并用SABC检测系统对改良法和常规法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微波炉加热法修复抗原、一抗在37℃孵育1.5~2 h、20%的蛋清液室温封闭20 min的改良法比常规法的染色效果好,可有效消除背景干扰,阳性表达清晰,对比度高。结论建立的改良法特异性强,可用于禽流感病毒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检验。  相似文献   
156.
依据人糖原脱支酶(基因名为AGL)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两步-四维聚合酶链式反应筛选法从猪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中筛选出含猪糖原脱支酶基因的阳性克隆.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和人第1号染色体与猪第4号染色体同源区域的比较将猪的AGL基因定位于猪第4号染色体q16-qter区域。  相似文献   
157.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1)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2)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3)混合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进行雌、孕激素受体的测定.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为慢性盆腔疼痛、痛经和不孕;连续切片证实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来源于内膜基底层的腺体和间质.雌激素受体(ER)在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39/44)和80%(45/56);孕激素受体(PR)在在位和异位内膜的阳性率分别为77%(34/44)和86%(48/56);两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但也具有种植、转移等肿瘤组织的特点.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来源于内膜基底层的腺体和间质.ER、PR在异位症的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均有较高的阳性表达,表明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过程,对其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8.
肥大细胞在人正常子宫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人正常子宫内膜和肌层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象分析系统,对11例增生期、10例分泌期、9例绝经期子宫组织切片的MC进行测定。结果:人子宫内膜的MC数在增生期和分泌中晚期中明显增多,在分泌早期减少,在绝经期中显著减少。在肌层则未见MC数有周期性改变。结论:MC在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分泌早期MC数量减少,将有利于胚泡的着床,绝经期MC数量的显著减少,提示其可能与绝经期妇女易患妇科恶性肿瘤相关。  相似文献   
159.
针对两种典型的有害浮游植物微小原甲藻和Takayama pulchellum(T.pulchellum)各设计了4条特异性探针,并采用基于PCR管载体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了这些探针的标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微小原甲藻和T.pulchellum核糖体大、小亚基DNA(LSU和SSU rDNA)的序列信息所设计的8条荧光标记探针均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这些目标藻。各探针的标记效果有一定差异,经过标记的目标藻细胞在单种和自然水样混合样品中均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识别和区分。针对微小原甲藻和T.pulchellum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将有助于对样品中这些目标藻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160.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于早期胚胎基因表达型检测的全胚原位杂交技术.方法:收集小鼠囊胚、固定;制备VASP、IL1R2基因特异性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对囊胚进行杂交前处理、全胚原位杂交、抗体处理、显色以及显色后处理与镜检.结果:VASP、IL1R2特异性表达在囊胚的内细胞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中.结论: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原位杂交技术适用于早期胚胎基因时空表达型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