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1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51.
在探讨中国电影时,"代际论"俨然已成了一种重要的理论方法.它基于电影创作中的作家主义,从而确认出以下两个向度:要么切断中国电影史的历时性纵断面,要么切断某一特定时期的横断面.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相似文献   
52.
通过研究地表径流的形成规律 ,对排水流量设计公式的推导和计算公式中各参数意义的分析 ,提出滑坡排水设计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合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3.
唐传奇小说有着独特的时间表现类型,通过这些时间类型的展示,原本属于单向性的线性时间,变得多向性和立体化了.而且,在唐传奇小说的时间观念中,时间不是不可重复一去不复返的,而是一个可以多次体验和经历,相互交又并存的,并且从历时性变成了共时性.  相似文献   
54.
《张协状元》作为南戏早期的作品,是研究宋元一代语言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其中的口语副词的历时考察和新词新义的分析,比较深入而具体地探讨了戏文在反映一代语言面貌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5.
影响渗流形成的因素主要和洪水水位历时、堤防填筑材料的渗流特性、堤防断面形式、堤基透水性等因素有关,同时在堤防稳定渗流计算时,典型洪水过程的选取与水库等工程的选取原则有不同之处,并初步提出一套确定能否形成稳定渗流形成的方法和思路,以及稳定渗流计算水位的确定,供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6.
大规模的跨区域生态水量调度,在恢复长期断流河道生态水量需求的同时,也打破了流域原有的水文循环规律.为识别生态补水对河道径流的影响,本文开展了永定河流域年径流历史序列时空变化及生态补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性减少趋势,且在1983年存在变点;变点年后年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且日径流量历时曲线显示变异后低流量的分布历时增加,年内日径流量的差异变大;开展大规模生态补水工作以后,官厅水库年入库流量较之前多年平均有明显提高,年内逐月流量过程恢复明显的双峰过程,生态流量满足率显著提高,生态补水对现状条件下河道径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7.
价值的特性是价值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的本质决定了价值的特性,价值的特性表现了价值的本质。价值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它关系到在价值论上的哲学倾向问题,从而成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价值存在与本质问题的一个争论的焦点。本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进行了论述,认为价值既具有客观性又有具主体性,价值是主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58.
北京话"真"类副词包括"真""真个(的)""真是""真真""真正"等5个。"真"是"真"类副词中最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副词,是其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从古至今,"真"的用法并非一成不变,发生了一些演变;随着双音化趋势的发展,"真"类副词相继产生了"真个(的)""真是""真真""真正"等双音节副词,并与"真"发生了激烈的竞争。他们自身无论在语法意义还是在语法功能上也都产生了变化,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59.
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同时性的结构”并据此批判黑格尔的历史观,认为其方法具有“历时性”的特征,本质是历史“还原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观,用同时性的结构方法取代了黑格尔历时性的还原方法,用新术语、新关系取代了黑格尔的旧术语、旧关系,是“深刻地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结构”之果。  相似文献   
60.
比较科学史中的共时分析与历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席文将他的中国科学史研究计划解释为,要把中国关于自然的知识归并到更大的认识框架之中。席文论证说,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既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科学史研究的一部分,所研究的问题有:在不同的文化中,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人们怎样设想自然? 怎样设想在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思维建构中反映出什么样的实在和价值? 这些思维产物怎样转变成具体的实践? 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怎样分化成各种专门化的知识领域? 以及这些专门化的知识领域和它们所提供的更为广泛的看法是怎样变化的?对于具有历史学而不是科学的背景进入科学史领域的历史学家来说,这样一种研究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