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5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1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72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21.
通过对粤赣高速公路进行的大量勘察工作,结合设计、施工中发现的问题,阐明了花岗岩全风化层的划分标准及勘察方法,同时根据大量的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资料,分析得出花岗岩全风化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压缩特性,研究了花岗岩全风化层斜坡失稳机理和防护措施,从中总结出花岗岩全风化层的勘察设计侧重点。  相似文献   
322.
黄茅海河口小尺度动力结构及其沉积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1981~1991年多次水文泥沙测验及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珠江黄茅海河口水动力特性。著重分析了河口低频水流与环流。观测和计算表明河口中部存在一低流速区,河口区拉格郎日流迹计算揭示了拦门沙形成的重要机制;黄茅海河口自北而南存在4个主要小尺度动力结构:巨大的崖门双向射流系统,垂直密度环流,三角山狭口射流和凯尔文水平环流。本文简要讨论了以上动力结构对河口沉积及地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3.
西秦岭光头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光头山花岗岩体出露于勉略缝合带北侧, 主要由英云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英云闪长岩表现为片麻状构造, 局部英云闪长岩糜棱岩化形成花岗质糜棱岩。而二长花岗岩在糜棱岩带形成之后侵位, 含有少量的石榴石,弱的片麻状到块状构造。LA-ICPMS 锆石原位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 光头山岩体为两个阶段侵位, 糜棱岩化英云闪长岩( 样品GT18-01)的侵位结晶年龄是221±6Ma, 而二长花岗岩(样品GT11-01)的结晶年龄是199±4Ma,代表了晚期二长花岗岩形成的时代。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前人研究的地球化学特征, 早期的英云闪长岩可能在勉略洋盆闭合前的岛弧发育阶段侵位, 代表了洋壳俯冲的弧岩浆活动的产物。然后扬子地台与秦岭微陆块拼合, 形成勉略缝合带。约199Ma秦岭主造山期同碰撞岩浆活动形成了晚期(石榴石)二长花岗岩。因此, 勉略洋盆闭合和勉略缝合带形成时期大约为221~199Ma 。  相似文献   
324.
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分析了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排除该区多数温泉具局部衰变热,岩浆残余热,断层活动热成因的可能性。重点讨论了地下水深特循环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地下水循环深度(相当于张性断层的规模)和水头压力(相当于地形反差)对泉温和流量的控制作用,并把泉温和流量与理论计算曲线相比,从而得出华南温泉为深循环的成因的结论。分析还得出,较大地形反差和张性大断裂是温泉形成的两个有利条件,如果仅具备其中一个条件,那么张性大断裂(小地形反差)比大地形反差(小断裂)更有利于获得较高泉温。可见,温泉深循环的动力学模型对华南沿海地热资源的预测,开发和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简要讨论了温泉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25.
内蒙古锡林浩特A型花岗岩的时代及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将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南约10 km处一面积约为45 km2的花岗岩体确定为晶洞A型花岗岩, 是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构造带内新发现的一种岩石类型. 该岩体具晶洞构造, 条纹、文象和蠕英结构, 主要组成矿物为条纹长石、石英和板柱状自形钠长石和钾长石, 晶洞矿物基本为石英.其化学成分显示高SiO2(76%~77%)、 高K和Na (Na2O + K2O = 7.75%~8.15%)、低Ca (CaO = 0.20%~0.22%)、贫Fe和Mg; 稀土配分显示强烈负铕异常(δEu介于0.24~0.28之间)的“海鸥型”特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其为A型花岗岩. 高精度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该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76 ± 2 Ma, 属造山后伸展事件的产物, 该年龄与相邻构造带的A型花岗岩侵位年龄基本一致. 其成因很可能与中亚造山带内俯冲板片的拆沉有关, 该结果指示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构造带在早二叠世可能已进入造山后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26.
<正>阿拉善地块西以阿尔金断裂与塔里木板块相接,北望中亚造山带,南邻祁连造山带.本区由北向南存在两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带,即阿拉善北缘断裂带(或称巴丹吉林断裂带)和乌套海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以乌套海恩格尔乌苏断裂带为界,将阿拉善地块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区[1-5].阿拉善地块古元古代构造层形成于裂谷型海盆环境,该构造层主要由龙首山群组成,经吕梁运动固结形成本区褶皱基底[6].中元古代变质地层以角度  相似文献   
327.
Miao  Laicheng  Fan  Weiming  Zhang  Fuqing  Liu  Dunyi  Jian  Ping  Shi  Guanghai  Tao  Hua  Shi  Yuruo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4,49(2):201-209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Xing'an-Mongolian Orogenic Belt (XMOB), the Xinkailing-Kele complex has previously been considered to be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rocks, mainly according to its relatively high metamorphic grade. Our filed observation, however, revealed that the complex is composed mainly of metamorphic rocks (Kele complex), tectono-schists ("Xinkailing Group"), and granitoids (Xinkailing granitic complex). Dating on these rocks using advanced SHRIMP zircon U-Pb technique indicates that: (1) Biotite-plagioclase gneiss from the Kele complex has a protolith age of 337±7 Ma (2σ) and a metamorphic age of 216±3 Ma (2σ); (2) the tectono-schist of the "Xinkailing Group" gave a magmatic age of 292±6 Ma (2σ), indicative of felsic volcanic protolith of the schist formed in late Paleozoic time; and (3) the Menluhedingzi and Lengchuan granites of the Xinkailing granitic complex were emplaced at 167±4 (2σ) and 164±4 Ma (2σ),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Xinkailing-Kele complex is not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rocks and the so-called Precambrian "Nenji-ang Block" does essentially not exist. In combination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we propose that the Kele metamorphic complex is likely related to a collisional tectonism that took place in Triassic time, as indicted by its metamorphic age of 216±3 Ma. The Xinkailing granitic complex was em-placed along the collisional zone during Mid-Jurassic time, likely in a post-orogenic or anorogenic setting.  相似文献   
328.
板块俯冲碰撞理论曾是花岗岩构造动力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线.如根据碰撞前的俯冲、同碰撞、后碰撞、碰撞后四个阶段提出了对应的四组花岗岩系列.很多造山带花岗岩具有这种演化(如由俯冲型Ⅰ型→碰撞型S型)的特点,从而常常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花岗岩生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多样性.我们的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核部花岗岩在长达700Ma期间发育两期S→H(混合花岗岩,相当于Ⅰ型,Castro,1991;1999)型花岗岩演化.晋宁期较早为S型花岗岩体,多呈线形片麻岩体;略晚为Hss型花岗岩体;之后为Hm型(幔源组分较多).加里东—海西期中略早的为S型花岗岩;略晚的为H型花岗岩体.初步估算,H型花岗岩体中,幔源组分可达10%~70%,显示了由S→H(或Ⅰ)型花岗岩的连续过渡特点.这种S→H型花岗岩的演化可能揭示了在每次构造旋回中,早期以大陆内部物质的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为主;晚期以洋陆或壳幔相互作用为主,这有别于一般的板块俯冲→碰撞演化特点.按照目前的认识,这种S→H型花岗岩的演化至少有以下三种动力学解释:(1)大陆构造体制的俯冲碰撞(S型为主)→拆沉(H型为主);(2)或小洋盆构造体制的弱俯冲(岩浆少)→碰撞(S型为主)→拆沉(H型为主);(3)小洋盆构造体制的弱俯冲(初期S型为主,略后H型为主)→洋壳断沉或大陆弱碰撞后的拆沉(H型为主).从目前秦岭造山带各学科综合研究成果来看,后一种可能较大.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动力学特征及其花岗岩演化特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造山带可能不一定都是在经典(具开阔大洋)板块构造体制下发育起来的.作者探讨性提出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动力学特征,它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上述S→H型花岗岩演化也许就是这种大陆动力学演化特点的表征之一.就秦岭造山带而言,其形成演化的构造背景曾有板块构造体制和陆内裂陷、断陷等不同认识,这可能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某种共同的特性;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构造体制和动力学特征有可能是这些现象的综合反映,而使两种不同认识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这可能是客观的实体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29.
以未风化花岗岩为实验对象,在高温高压三轴力学实验系统上开展三轴压缩实验,分析了三种加载速率下岩样温度、围压对峰值强度、弹性模量的影响,探讨了岩样热损伤演化规律的加载速率效应,建立了花岗岩冷损伤方程。结果显示:在100℃时,加载速率增大,低围压区岩石由延性转向脆性,渐进破坏向突发失稳转变;在500℃时,加载速率增大,低围压区弹性模量硬化明显,失稳模式为准突发失稳;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在低温30~200℃时峰值强度的增加显著,在较高温度200~500℃时峰值强度的增加幅度降低,随着围压的升高,加载速率使峰值强度增强作用降低;各级岩石温度条件下,加载速率与弹性模量相关性不显著;低围压时弹性模量增幅较大,高围压时弹性模量增幅较小;随着加载速率的提高,弹性模量损伤与岩石温度的关系由线性转变为非线性的临界围压降低。  相似文献   
330.
以华南湿地松为原料制备卡伯值为16-32的常规硫酸盐浆和深化脱木素的改良硫酸盐(EMCC)浆,从木材和纸浆中分离木素,利用^13C-NMR和^31P-NMR技术表征木素样品的结构,研究制浆过程中木素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木材和纸浆中分离出来的木素结构是不同的;制浆方法影响纸浆残余木素的结构特征,包括脂肪羟基、酚羟基和羧基含量,β-O-4结构和缩合结构含量,对常规硫酸盐浆和改良硫酸盐浆,卡伯值较低的纸浆残余木素脂肪羟基和β-O-4结构含量较低,酚羟基、羧基和缩合结构含量较高,当卡伯值相同时,EMCC木素的脂肪羟基和酚羟基含量较低,β-O-4结构和羧基含量较高,综合结构含量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