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143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74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皖赣相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构造背景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比研究了江南隆起带皖南地区与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而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拉张向挤压过渡的构造背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到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岩作用中,而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成岩物质主要为壳源;这种差异是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岩浆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而皖南地区不发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2.
华南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新发现:岛弧还是陆内造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周宁县五凤楼村发现了一个形成于313±4Ma的片麻状花岗岩.该岩石具有高的K2O和Al2O3含量和低的SiO2和Na2O含量,其A/CNK比值高达1.22,指示其源区为经过化学风化的沉积岩,因此属于S型花岗岩.所含锆石为柱状自形形态,其U-Pb年龄变化于326~301Ma(加权平均年龄为313±4Ma),具有负的?Hf(t)值(?8.35~?1.74)和1.43~1.84Ga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这是首次在华南发现有确凿同位素年代学证据的晚石炭世S型花岗质岩浆活动.该S型花岗岩最可能形成于陆内造山阶段,源岩主要为古元古代晚期生长的地壳.结合前人对岩相古地理、古生代盆地性质、早二叠世火山作用以及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的U-Pb-Hf同位素资料,本文推断华夏东部可能曾经存在一个晚古生代造山带.从晚石炭世(340~310Ma)的挤压造山阶段演化到早二叠世(285~270Ma)的后造山或板内伸展阶段,华南东部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晚古生代造山旋回,所形成的晚古生代岩浆岩是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而不是岛弧岩浆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193.
板块俯冲碰撞理论曾是花岗岩构造动力学、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线.如根据碰撞前的俯冲、同碰撞、后碰撞、碰撞后四个阶段提出了对应的四组花岗岩系列.很多造山带花岗岩具有这种演化(如由俯冲型Ⅰ型→碰撞型S型)的特点,从而常常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花岗岩生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多样性.我们的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核部花岗岩在长达700Ma期间发育两期S→H(混合花岗岩,相当于Ⅰ型,Castro,1991;1999)型花岗岩演化.晋宁期较早为S型花岗岩体,多呈线形片麻岩体;略晚为Hss型花岗岩体;之后为Hm型(幔源组分较多).加里东—海西期中略早的为S型花岗岩;略晚的为H型花岗岩体.初步估算,H型花岗岩体中,幔源组分可达10%~70%,显示了由S→H(或Ⅰ)型花岗岩的连续过渡特点.这种S→H型花岗岩的演化可能揭示了在每次构造旋回中,早期以大陆内部物质的调整和再分配的作用为主;晚期以洋陆或壳幔相互作用为主,这有别于一般的板块俯冲→碰撞演化特点.按照目前的认识,这种S→H型花岗岩的演化至少有以下三种动力学解释:(1)大陆构造体制的俯冲碰撞(S型为主)→拆沉(H型为主);(2)或小洋盆构造体制的弱俯冲(岩浆少)→碰撞(S型为主)→拆沉(H型为主);(3)小洋盆构造体制的弱俯冲(初期S型为主,略后H型为主)→洋壳断沉或大陆弱碰撞后的拆沉(H型为主).从目前秦岭造山带各学科综合研究成果来看,后一种可能较大.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动力学特征及其花岗岩演化特点.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造山带可能不一定都是在经典(具开阔大洋)板块构造体制下发育起来的.作者探讨性提出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动力学特征,它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上述S→H型花岗岩演化也许就是这种大陆动力学演化特点的表征之一.就秦岭造山带而言,其形成演化的构造背景曾有板块构造体制和陆内裂陷、断陷等不同认识,这可能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某种共同的特性;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构造体制和动力学特征有可能是这些现象的综合反映,而使两种不同认识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这可能是客观的实体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4.
结合工程实例,研究了风化过程中花岗岩的微观变化特征,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以风化剖面上的钻孔岩心为样本来源,揭示了花岗岩从弱风化演变为强风化过程中,微结构由粒状堆砌微结构演变为粒状架空微结构,粒间联结力由紧密演变为疏松,微裂隙由不发育演变为很发育,蚀变产物增多,粘土矿物大量增加,表明风化作用正是通过在改变了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改变了岩石的微观结构特征,才最终改变了岩石的宏观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5.
近日,中科院广州能源所与深圳市中锋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建筑物节能与防灾(华南)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签约仪式在深圳举行。该研发中心的成立将充分体现了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和科研机构的引领、骨干和带动作用。该中心的成立必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成为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6.
格氏线虫中国厦门品系(XM str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从我国厦门岛菜地华南大黑锶金龟(Holotrichia sauteri moser)幼虫-脐螬体内采集到的格氏线虫中国品系,经研究观察与广东格氏线虫中国品系(C85011)接近,但存在以下区别:前者第一代雌虫体长度只有广东格氏线虫85011的一半,前才成虫的神经环均在排泄孔之后,后者则神经环多在排泄孔之前或平齐。详细描述了此线虫的形态,与相挝品系作了比较并指出鉴别特征,确定为格氏线虫中国厦门品  相似文献   
197.
通过对粤赣高速公路进行的大量勘察工作,结合设计、施工中发现的问题,阐明了花岗岩全风化层的划分标准及勘察方法,同时根据大量的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资料,分析得出花岗岩全风化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压缩特性,研究了花岗岩全风化层斜坡失稳机理和防护措施,从中总结出花岗岩全风化层的勘察设计侧重点。  相似文献   
198.
关于内蒙古林西地区早中生代岩浆岩产出的构造背景尚有争议。作者选择林西地区早三叠世新林镇花岗闪长岩和晚三叠世四力本黑云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对花岗岩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岩石成因和成岩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表明:新林镇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四力本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为铁叶黑云母,总体均显示富铁(TFeO质量分数为22.81%~36.65%)、贫镁(MgO质量分数为2.44%~10.56%)的特征。新林镇花岗闪长岩成岩温度为785~805℃,压力为5.39~8.88MPa,lgfO_2为-13.2~-13.8,属造山带钙碱性花岗岩;岩浆物质以壳源为主,兼具幔源特征,形成于早三叠世碰撞造山阶段。四力本黑云母花岗岩成岩温度为690~710℃,lgfO_2为-16.3~-17.1,为非造山带碱性花岗岩;花岗岩的物源以壳源为主,形成于晚三叠世造山期后的演化阶段。早三叠世林西地区处于强烈的接触碰撞阶段,在晚三叠世则进入造山期后的伸展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9.
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分析了华南沿海温泉成因,排除该区多数温泉具局部衰变热,岩浆残余热,断层活动热成因的可能性。重点讨论了地下水深特循环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地下水循环深度(相当于张性断层的规模)和水头压力(相当于地形反差)对泉温和流量的控制作用,并把泉温和流量与理论计算曲线相比,从而得出华南温泉为深循环的成因的结论。分析还得出,较大地形反差和张性大断裂是温泉形成的两个有利条件,如果仅具备其中一个条件,那么张性大断裂(小地形反差)比大地形反差(小断裂)更有利于获得较高泉温。可见,温泉深循环的动力学模型对华南沿海地热资源的预测,开发和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简要讨论了温泉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0.
华南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华南存在U-Pb年龄老达3.8 Ga的锆石, 对应的Hf模式年龄高达4 Ga, 说明华南存在晚冥古代地壳残片. 此外, 在西藏发现U-Pb年龄老达4.1 Ga的碎屑锆石, 这是目前中国报道的最老锆石. 这些结果意味着, 晚冥古代大陆地壳可能比先前认为的要广泛, 只是它们绝大多数已经再造成为太古宙地壳. 根据目前已经获得的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 可见华南陆壳的生长始于太古宙早期, 在古元古代时期发生克拉通化达到相对稳定. 中国大陆参与板块构造活动的时间可追溯到冥太古代. 在新元古代时期伴随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 大量的岩浆活动出现导致华南克拉通的初始破坏和再 造. 但是, 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在华南直接以岩石的形式出露地表的并不多, 而大部分表现为零散的地壳残片形式. 不过,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产出与否, 依然是区别华南与华北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