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5篇
丛书文集   93篇
教育与普及   5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9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利用分峰法测定4A分子筛的结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应用非晶强度曲线和多重峰分离程序,根据X射线衍射图进行4A分子筛结晶测定的方法。本方法准确、简便,不需要标样即可获得结晶度的绝对值。  相似文献   
92.
利用改性HZSM-5分子筛为催化剂,顺丁烯二酸酐与甲醇反应,一步法合成了烯二酸二甲酯,收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3.
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利用3A、4A和5A分子筛吸附苯甲醚中的微量水,并对其水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了分子筛种类、吸附温度、分子筛粒径等条件对苯甲醚中水含量变化的影响。4A和5A分子筛对苯甲醚中微量水分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吸附量和吸附速度相当;3A分子筛对其中水分的吸附能力较差;粒径对吸附率的影响较大,在使用吸附剂质量相同的条件下,粒径越小,吸附能力越强;物料比和吸附量与吸附速度成正相关,且随着摇床振动频率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分子筛吸附苯甲醚水分的速率迅速提升,但总量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94.
应用XRD、XPS、EXAFS、IR-TPD、NH3-TPD和脉冲微反等多种物理和化学方法,研究了以冷急和自冷方法制备的US-SSY分子筛,在与γ-Al2O3制成混和载体时,两者之间的差异对金属组分在其上的分散和活性组分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以及给加氢处理催化剂性能带来的变化,为制备高效催化剂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5.
将草酸作为化学改性剂,对超稳Y型分子筛(USY)进行了化学改性。在非缓冲体系中,草酸溶液的加入量、溶剂用量、反应时间及pH值等条件对USY分子筛脱铝改性后的晶体结构有一定影响。采用XRD对改性后的USY分子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与反应条件相关联得出了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USY分子筛的硅铝比、晶胞常数和结晶硅含量等都有显著的改善,这说明草酸对USY分子筛的脱铝改性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96.
本文通过优化合成条件制备了层硅酸钠,再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CTMA)合成了中孔分子筛FSM-16,并用铁离子对其改性。XRD检测结果表明,随着Fe含量的增加,所合成的Fe-FSM-16的孔径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7.
MCM41是近5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中孔分子筛材料。用电子显微学方法研究这类分子筛结构具有其他结构分析手段所没有的许多优点,例如直观性、局域性以及对纳米级孔道内载入的金属原子簇检测方面所显示的高分辨能力。对全硅、掺杂和受载等各种MCM41材料的电子显微象分析结果为基础,探讨该领域工作对开发新型中孔分子筛材料的贡献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8.
乙酸芳樟酯是制备高品质香精的原料,传统的制备主要是无机酸催化法及Williamson合成法,产率底,副产物多,产品质量差,品质低。本文采用中初分子筛MCM-41催化芳樟醇与乙酐反应得到很好的结果,各种实验参数被讨论,芳樟醇的转化率为99%左右,芳樟酯的收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99.
100.
MCM41中孔分子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午纵 《科学》1998,50(1):35-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