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6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9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56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保证自升式平台冬季在冰区海域安全作业,应对桩腿结构在动冰载作用下的强度进行评估。应用ANSYS软件建立自升式平台和冰相互作用的仿真计算模型,实现了自升式平台结构的冰激瞬态动力分析,提出冰激动载荷下平台桩腿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校核的计算流程。对渤海某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腿进行了强度校核,计算出不同海冰参数下平台桩腿的冰激疲劳损伤。计算结果表明,该平台的桩腿在冰激动载荷下的强度满足安全要求,冬季继续在冰区海域进行钻井作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2.
为了分析燃气轮机进气防冰系统的性能,降低过滤器烧伤的风险,针对某燃气轮机防冰系统,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不同的射流孔孔径、孔数以及不同引气流量条件下防冰热气与主流冷空气的掺混效果.计算结果展示了射流孔喷出的热气与主流冷空气的掺混现象及其向下游输运的整个过程,表明射流孔出口速度密度乘积与主流区速度密度乘积的比值,即吹...  相似文献   
83.
DUT-1模型冰的物理性能和弹性模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种自行研制的非冻结合成模型冰,命名为DUT-1模型冰.从材料物理性能角度出发,简单阐明该合成模型冰制作程序,详细描述其成分、级配、结构和密度.根据密度变化范围和浸水后的密度稳定性,推断其力学指标的稳定性和能够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的时间范围.讨论了实测弹性模量与吸水率、湿密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连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使多条输电线路覆冰严重,导致电线断线、杆塔倾覆,由于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最终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本文通过分析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输电线路运行的影响,提出对输电线路防覆冰措施的一些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85.
张全清 《中国西部科技》2012,11(1):50-50,46
当架空供配电线路冰雪过多,线路导线、避雷线上出现严重覆冰时,首先是加重导线和杆塔的机械负荷,使导线弧垂增大,从而造成混线或断线;当导线、避雷线上的覆冰脱落时,又会使导线、避雷线发生跳跃现象,因而引起混线事故。此外,由于绝缘子或横担上积聚冰雪过多,进而引起绝缘子的闪络事故。本文对供配电线路覆冰及其消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6.
王志麟  李博 《科技信息》2011,(1):118-118,110
根据冰川地貌和地形特征,岩性和冰川沉积物的风化程度,认为贺兰山地区发育冰川作用,既末次冰盛期(LGM)。根据平衡线(ELA)处6-8月多年平均气温T)和年降水量(P)的关系,计算贺兰山理论雪线高度为4724±100m。本文分别采用冰斗底部高程法(简称CF)、冰川末端到山顶高度法(简称TSAM)、冰川末端至分水岭的平均高度法(,称Hofer)及积累面积比率法(简称AAR)来计算贺兰山古雪线的高度为3035-3178m,平均值3101m,考虑到末次冰盛期后地壳上升67m,当时实际雪线高度为3034m.冰盛期的雪线降低值为1623±100m。  相似文献   
87.
为降低矿山采用自然崩落法存在的风险,为后续井下安全大规模开采提供保障,对自然崩落法矿岩可崩性和崩落后的块度分布规律进行综合评价及模拟,提出一种矿岩可崩性三维数字化评价方法和矿岩崩落块度预测算法。通过对评价区域的三维建模,基于地质统计学理论将矿岩岩体参数推估反演到离散化后的矿岩工程模型中,根据三维节理面Monte Carlo模拟原理对矿岩崩落块度进行三维重现。将上述方法用于云南省普朗铜矿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普朗铜矿III级和IV级矿岩质量分数之和为99.1%,矿岩可崩性级别为III至IV,适合应用自然崩落法开采;原始崩落块度等效尺寸大于1.65 m的块体筛上累积百分比为40%,建议普朗铜矿放矿口长×宽为5.00 m×5.00 m,此时放矿堵塞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88.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faunal census of core MD 05-2894 (7°2.25′N, 111°33.11′E, water depth 1982 m), retrieved from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during the "Marco Polo" cruise in 2005,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abundance changes of a subsurface dweller,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The results display that the abundance of P. obliquiloculata nearly declines to zero during 16.0--14.9 ka, corresponding to the Heinrich 1 (H1) cold interval. The unexpected decrease of P. obliquiloculata occurs in the adjacent cores, roughly between 17 and 14.8 ka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Accordingly, the Pulleniatina Minimum Event in the last deglaciation can serve as a good stratigraphical indicator, at least in the southern SC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hang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subsurface seawater temperature (SSST), we made parallel Mg/Ca measurements on surface dweller Globigerinoides tuber and subsurface dweller P. obliquiloculata tests.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the SSTs show a continuous increasing trend towards the late Holocene, while the warming of the subsurface water is punctuated by a 2℃-cooling interval across the deglacial Pulleniatina Minimum Event. Both increased 5180 differences between G. ruber and P. obliquiloculata, and increased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 suggest a shoaling of the mixed layer during the deglacial Pulleniatina Minimum Event. Therefore, we consider that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upper ocean structur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ulleniatina Minimum Even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in the southern SCS.  相似文献   
89.
利用航海雷达在辽东湾冰区石油平台上,现场实时进行海冰观测;雷达监测海冰系统,针对海冰类型识别及对应冰厚度、流冰漂移速度、方向、冰边缘线等要素进行观测;应用统计模式分类法,对雷达观测的海冰数据进行分类、验证,其海冰分类识别结果标准率达80%以上,同时开展现场流冰跟踪数值预报业务,检验了现场雷达海冰监测、数值预报的可行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90.
设计开发了一种冰桨干扰工况下冰运动轨迹的测量平台,可以实现对水下自由状态的冰块运动状态的测量,丰富了对冰桨干扰过程中冰、桨双向作用实验研究的手段.利用该平台开展了螺旋桨进速系数、来流速度、模型冰尺寸等不同条件下的螺旋桨模型实验,测量了各工况下冰块的运动轨迹,分析了桨前相同位置处模型冰在x轴和z轴方向的位移、速度变化,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