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天花粉蛋白的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预测天花粉蛋白(TCS)的B细胞抗原表位,采用生物信息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器,预测TCS的二级结构和分析TCS表面特性(亲水性、可塑性、可及性和抗原性);再计算平均抗原指数(AI),预测TCS的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TCS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24~32序列(LPNERKLY)的AI(0.394)明显高于其他片段,24~32序列是TCS潜在的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说明TCS的定点突变及免疫原性的降低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研究HIV的病原学是认识HIV的致病机理、寻找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的靶位、设计HIV疫苗和诊断方法并最终控制艾滋病的基础。自从1983年HIV被分离出以来,HIV的病原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阐明了HIV的形态、结构以及病毒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了解了HIV的复制和生命周期,并对病毒复制的调控有了基本的认识;对HIV在体内的动态和变异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对HIV的致病机理以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和特异性免疫预防还远没有解决。开展深入的艾滋病病原学和致病机理研究,进一步揭示病毒复制、调控和致病的分子机制,阐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发展新型抗药物、设计有效的HIV疫苗的前提和保证。本文概括了HIV病原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3.
免疫缺陷病毒是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重要成员,已在一些国家相继发现BIV的感染和蔓延。本文以重组BIV衣壳蛋白和包膜蛋白为抗原,通过免疫印迹技术发现,不仅我国进口奶牛及其后代存在一定比例的BIV感染(血清阳性率为2.32%),而且BIV已开始在我国北方牛群中传播(阳性率约3.8%)。上述结果已被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其产物的狭缝杂交所证实,并与美国中部及南部地区BIV流行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4.
为研究BIV-LTR调控序列的功能,将LTR部分DNA序列缺失,与荧光素酶基因相连构建质粒pD-319-Luc,pD-261-Luc,pD-181-Luc,pD-2-Luc,pD+32-Luc,pD-319-261-Luc,pD-181+32-Luc.通过磷酸钙共沉淀法将上述质粒及pBLTR-Luc分别转染小牛肺细胞(FBL),检测转染细胞裂解物荧光素酶活性,比较各质粒所克隆的BIV-LTR表达水平,发现-261位上游区存在负调控区,R区存在抑制LTR表达的序列.  相似文献   
105.
奇云 《世界科学》2005,(5):20-20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认为,艾滋病病毒具有潜伏期,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伤害。形成这一观念的部分原因是,很多病人可能十多年之内都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然而,最近的两项研究结果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美国两个科学家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立即对免疫系统内特定的免疫细胞——CD4T细胞进行攻击,  相似文献   
106.
清开灵注射液体外抑制HIV-1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QKL)体外抑制HIV-1的作用.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QKL对H9/HIV-1ⅢB细胞(慢性感染HIV-1ⅢB的H9细胞)和MT-2细胞的毒性;采用荧光染料Calcein-AM标记的H9/HIV-1ⅢB细胞和系列稀释的QKL作用后.与MT-2细胞混合培养,2 h后在荧光下计数融合细胞数目,评价QKL对两种细胞早期融合的影响;用MTT法检测QKL对HIV-1ⅢB急性感染的MT-2细胞的保护作用;用HIVp24抗原试剂盒检测HIV-1ⅢB感染的MT-2细胞的培养上清p24抗原的含量,分析QKL对HIV-1复制的影响.结果:QKL对H9/HIV-1ⅢB细胞和MT-2细胞的CC50分别为1/50.76和1/36.97;抑制H9/HIV-1ⅢB细胞和MT-2细胞早期融合作用的EC50=1/235.29,SI=6.36;对HIV-1ⅢB感染的MT-2细胞保护作用的EC50=1/144.93,SI=3.92;抑制p24抗原产生作用的EC50=1/175.44,SI=4.75.结论:QKL体外有抗HIV-1活性,作用机制可能是多靶点的,可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和胞内复制.  相似文献   
107.
白白 《科学之友》2009,(11):52-52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原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至2002年底,世界上至少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有HIV感染者死亡,且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一类具有时滞和Holling Ⅱ型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模型.运用一致持续生存理论和逐次迭代法,得到模型永久持续生存和地方病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的条件,完善了相关文献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