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9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8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0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21.
多重身份与多方成就是启功为人钦佩与称道之处,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教授、博导、清室后裔等等称谓一直环绕其身。然而作为一位世纪老人,他的乐观豁达远比  相似文献   
122.
如意娘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太宗崩,居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寺中看见她,复召入宫,拜昭仪,后更封为宸妃。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但祸兮福之所  相似文献   
12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晤”。诚然,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于是也便会有各自的独特感悟。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是经常高喊“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然而,我们应该正视的是:学生的人生见解是不成熟的,他们的理解往往比较片面,所以他们的感悟也必然会有偏差、分歧。读者再多,感悟再独特,“哈姆雷特”终究还应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成为其他人。  相似文献   
124.
佐拉的《娜娜》自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作者通过一位妓女悲剧的一生来揭露第二帝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荒淫糜烂、欲望放纵的腐朽现实。主人翁娜娜是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妓女形象,娜娜的悲剧是社会、家庭和其自身原因造成的。褪下恶魔的外衣,娜娜只是一个普通的纯真善良的女人。  相似文献   
125.
吴官正先生的新作《闲来笔潭》(以下简称《笔潭》),是一部笔记体式的人生感悟与回忆录,也是一部开启智慧人生,提高文化素养的教科书。作者不拘泥于成规习俗,激扬文字,挥洒性情,收录的120篇文章,由《岁月难忘》、《静思杂记》、  相似文献   
126.
朱丽云 《科技信息》2011,(32):I0089-I008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识记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教材,在教学中用感动触发学生心灵,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怎样让语文唤起心灵的感动呢,需要注意两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开发;教师引导学生感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情感的触发点,而利用这一点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7.
2011年7月18日是南非前领导人纳尔逊·曼德拉的93岁寿诞,也是联合国第二个"曼德拉日"。南非各界以多种方式进行庆祝,不仅约翰内斯堡最大的黑人聚居区亚历山大有盛大庆典,白人居民也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曼德拉、了解南非,笔者来到了曼德拉老家,并参观了曼德拉纪念馆。曼德拉纪念馆分处三地曼德拉老家在南非东开普省最大城市乌姆塔塔,曼德拉出生在离乌姆塔塔50公里远、穆巴谢河边一  相似文献   
128.
陈晓燕 《科技信息》2011,(29):305-307
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立足于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9.
蒋国良 《江南学院学报》2001,16(3):12-15,28
美与人生是个永久的话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通俗地分析了美的对象与动植物的人的关系,确证了美的产生和存在意义。美是人创造的对象,美与人生相伴相生,对美的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生的审美理想影响着的实现,人生之美,在于不断地创造美,美的实现应该是人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