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46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英国《每日邮报》消息:根据英国莱斯特大学为早年出土的15世纪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遗骨验明正身,确认这具骸骨确实属于金雀花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但学者发现理查三世的Y染色体男性基因,和曾祖父的其他后代不同,为此怀疑在其祖辈中,可能某位王室并不知道妻子有外遇,因而养大没有王室血统的孩子而不自知,使得从理查三世之后的历任国王,甚至是现任的英女王,都很可能不是正统的王室继承人.  相似文献   
22.
曾焱 《科学大观园》2009,(20):30-32
在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博物馆,有一面从左而右写满文字的墙,记录着每个年份发生的重大武装冲突和自然灾难,所有发生过的战争和灾难都是经过一个专家委员会进行程度评估后,才能决定是否永久记录到这面墙上,入口处的1859年是起点,亨利·杜南在《索尔费里诺回忆录》里写到的那场战役距今i50年。  相似文献   
23.
欧·亨利小说的结尾是极具个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其众多佳作的结尾完全可以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结尾的范例。而余华则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对短篇小说理解颇为深刻的作家之一。本文将两者结尾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出他们短篇小说结尾设置上的艺术闪光点,并以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设置为参照,探索发现出余华小说的特性,进而总结出两者背后广阔的文艺共鸣。  相似文献   
24.
有人说曾经见到过鬼,这种事情可以告诉我们大量关于大脑内部的运行机制。先看个笑话。一个在高校做演讲的人在演讲时问学生们,见过鬼魂的请举手,有15个学生举手;他又问,接触过鬼魂的请举手,这回只有5个人举手;再问,有谁真正亲吻过鬼魂?请举手,一个坐在礼堂中间的年轻人慢慢地举起他的手,不安地环顾四周,然后问演讲人:抱歉,您说的是鬼魂还是山羊?因为英文中的鬼魂(ghost)与山羊(goat)发音相近。  相似文献   
25.
《瓦尔登湖》( Walden )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代表作,该作品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因此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从诸多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但用对话理论分析书中梭罗对话的有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理论依托,着重分析梭罗与自然的对话,并探讨这种对话的积极意义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6.
文章立足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以文本分析、解构主义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挖掘其短篇小说的多元艺术空间:故事性、戏剧性、反讽性和人性化,彰显其小说独特的借鉴意义和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27.
福特的T型车,开创了一个“汽车文明”时代.本文通过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案例的回顾和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化的过程,是以消费更新的需求为起点,以消费需求的更新为归宿的.对消费创新的追求,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8.
解析了小说《二十年后》的思想内涵及社会价值,认为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在“含泪的微笑”背后,表达出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社会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29.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大部分以“国际题材”为创作主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技巧上大胆突破常规,开拓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领域。亨利·詹姆斯小说代表作品中的女性群像按文化地域分,可以分为美国文化女性形象、欧洲文化女性形象、欧化了的美国女性形象;按人物特性分类,可分为天真无知型女性、高雅型女性、表里不一型女性等。  相似文献   
3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初读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OHenry,1862-1910)的《警察与赞美诗》(TheCopandtheAnthem)时,自己尚处年少。该篇以主人公苏比的悲哀、无奈与滑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年与时她,事易时移,常感现实生活中,与自己类似的“小人物”们的悲哀、无奈与滑稽与书中的苏比相比常有过之而无不及,送对苏比的命运重新发生了兴趣。一粒沙中见世界,半张纸上写人情。鲁迅为阿Q立传,用心良苦;欧·亨利为苏比作文,值得深思。也许巨匠们总是善于“以小寓大”的吧?以前我只是简单的认为:苏比所处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