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5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12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37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1.
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中尺度模式MM5V37对2006年南海(SCS)夏季风爆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很好的反映了此次季风爆发的过程及与季风爆发相伴台风演变过程。从而证明了通过台风的协助,南海上空的季风风场和水汽通道的建立,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512.
基于台湾岛内自身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和海峡两岸经济整合中的“磁吸效应”,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大背景之下,依靠中国大陆,进行“三通”,才是台湾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13.
The present paper presents a concise summary of our recent studies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with highting decadal and inter-decadal scales. The studies on the long-term variations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its impacts on the change i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are reviewed. Moreover, recent changes i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East Asia (including Meiyu precipitation)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future changes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re also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514.
周天军  李博  满文敏  张丽霞  张洁 《科学通报》2011,56(25):2083-2095
利用一个气候系统模式, 对过去千年气候演变的3 个特征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20 世纪增暖期, 进行了系列平衡态模拟和瞬变强迫模拟试验, 比较了3 个特征期气候的异同点.结果表明: 中世纪暖期的暖信号在除北太平洋中纬度以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 但自然增暖的幅度整体上较20 世纪要弱;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南半球. 小冰期变冷近乎是全球性的, 在欧亚大陆及高纬地区尤为显著, 变冷极大值位于北极地区的表层. 中世纪暖期和 20 世纪温度变化的垂直结构表现出类似特征, 最强增温都出现在热带对流层中上层的200~300 hPa. 与暖期不同, 小冰期的变冷主要表现为极地强化. 模拟结果与重建资料的比较表明, 模式对暖期温度变化的模拟能力强于冷期, 对中低纬地区温度变化的模拟能力强于高纬地区.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率特征受背景气候态的影响不大, 不同特征期年际变率的降水距平型近乎相同, 但是主导周期变化显著, 东亚夏季风的准两年振荡现象在暖期更容易出现, 在冷期则不明显. 在百年尺度上, 有效太阳辐射外强迫变化驱动的季风变化外部模态由大尺度海陆热力对比的变化决定, 在110°E 以东降水呈现出“南北同号”的特征, 这与伴随耦合系统内部变率出现的“南北反号”的降水距平型不同.  相似文献   
515.
第十三届国际东亚科学史大会于2011年7月25—2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图1),包括来自韩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60余名国外代表。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承办,共接受了171篇论文,在5  相似文献   
516.
质膜蛋白的提取一直是蛋白质组学的难点之一,传统的质膜蛋白提取方法操作复杂,且不易出结果,本实验通过对传统的蔗糖密度梯度法进行改良,成功提取了东亚砂藓质膜蛋白,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高效,将为后续的东亚砂藓质膜蛋白的表达及蛋白质组学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17.
本文通过对长江流域人类化石的分折认为,从200万年前的"巫山匠人"至5 000年前的"巴人",其体质特征是一脉相承的,其间既没有"断档",也未见外来文化的渗透.有鉴于此,笔者同意刘东生院士的意见,即把长江流域的人类化石统称为"东亚型"人.他们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的森林、河流环境中.再者,依据长江流域出土的石制工具和与人类化石伴生的近200种动物化石反映的本土信息表明,"东亚型"人的起源于长江流域大三峡,且连续繁衍至今.  相似文献   
518.
为了研究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热带环流的演变,利用40 a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季风爆发前后的环流形势变化进行了讨论。合成结果中重点分析了随南海季风的爆发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低层的流场都有显著变化的南亚、东南亚地区。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印度洋赤道地区,在季风爆发前有东风扰动发展成为一对南北对称的低涡,随后北边的低涡演变成孟加拉湾低槽,低槽前的西南气流不断东扩,使西太副高东撤,南海季风爆发。低涡的演变和发展是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重要因子之一。而高层的环流形势与低层不同,伴随季风爆发高层环流的演变则更多地体现出了全球尺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5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ropical cyclone (TC) landfall activities over the East Asia in three types of decaying phase of warm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s) over the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eastern Pacific warming decaying to La Nifia, eastern Pacific warming decaying to a neutral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 tion phase, and a central Pacific warming decaying year.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type of eastern Pacific wanning decaying to La Nifia, more TCs make landfall over Hainan Island and Beibu Gulf, whereas fewer TCs reach eastern China coast. In particular, the number of landfalling TCs remarkably decreases in the decaying phase of eastern Pacific E1 Nifio to a neutral year. During the decaying phase of central Pacific E1 Nifio events, more TCs tend to make land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the Philippines. The anomalies of atmospheric circu- 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duced by the SSTAs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in the different decaying typ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vident variation in features of TC landfall.  相似文献   
520.
依据1951~2017年洞庭湖流域四水逐年径流资料,运用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洞庭湖流域四水径流变化过程及其对ENSO和东亚夏季风的响应.结果表明:(1)径流量表现出丰枯交替的年际变化,湘潭站、桃源站径流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桃江站、石门站径流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2)径流量呈现间歇式周期振荡,以2~4a年际振荡为主,在该年际尺度上径流量对ENSO和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具有显著的滞后性.(3)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径流量对ENSO和东亚夏季风联合作用的响应有所增强,这可能与“ENSO-反气旋/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耦合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