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5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13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51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山西省东亚飞蝗发生的灰色动态预测及其周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建立山西省东亚飞蝗的灰色动态预测模型。并通过残差周期分析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对未来10年山西省东亚飞蝗的发生情况做出预测,为其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图2,表7,参7。  相似文献   
42.
陈国成  郑洪波  李建如  谢昕  梅西 《科学通报》2007,52(23):2768-2776
通过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MD05-2901孔的有孔虫氧同位素测定, 建立了450 ka以来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 结合沉积物的密度、孔隙率和陆源碎屑含量, 计算了陆源碎屑的堆积速率, 结果显示在间冰期时堆积速率的平均值为4.9~6.0 g/(cm2·ka), 高于冰期的1.9~5.0 g/(cm2·ka), 与发表过的南海南、北部冰期高于间冰期的特点明显不同. 对陆源沉积物的粒度分布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 获得了两个主控因子F1和F2, 它们控制了陆源沉积近80%的粒度变化特征. 对F1敏感的1.26~2.66 μm%1)和10.8~14.3 μm%呈现高频的波动, 和北半球低纬夏季太阳辐射量吻合很好, 显示23 ka的岁差周期和13 ka的半岁差周期. 对F2敏感的4.24~7.42 μm%和30.1~43.7 μm%, 则显示强烈的100 ka的偏心率周期. 本区的陆源沉积物来源于南海西南和北部2个地区, 在动力上则分别由夏季风和冬季风驱动的不同方向的洋流搬运. 研究认为, 晚第四纪以来东亚夏季风受控于低纬区的夏季日射量的变化, 而冬季风主要受高纬冰盖变化驱动, 呈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的波动, 这反映了东亚季风演化的双重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3.
分析东亚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与东亚民族主义史学观的历史根源,论述民族主义史学观支配下东亚数学国别史编纂的研究取向及其影响。认为,这些国别史都是从民族本位出发,强调本国数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重视本民族数学的独特性与数学成就上的差别,而轻忽东亚数学的整体性与同质性。以西方数学作为参照标准,较强的辉格史倾向在为民族科学文化先进性进行辩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重视数学史内史研究而忽视外史研究的研究范式也为其所需要。欲消除民族主义数学史观的消极影响,就应该树立“东亚数学一体化”的观点,超越民族,从儒家文化、汉字文化的整体视角来审视东亚数学,并且对东亚数学持连续发展的观点。只有把中国、日本与韩国(还包括越南)数学作为一个整体考察,才有可能全面认识东亚数学思想、数学精神与数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44.
从生理生化角度分析了肌肉力量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肌肉中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的自然衰退规律,阐述了中老年肌肉力量锻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中老年人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应强化Ⅱ型肌纤维、易衰退肌肉和柔韧性的训练等建议。  相似文献   
45.
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确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合降水、风场以及假相当位温场,定义了表征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新标准.这一定义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夏季风推进的过程.其后,比较了4种表征东亚夏季风指数与夏季风边缘最北位置指数间的异同,证明后者与东亚夏季风指数之间有着不同的气候学意义:东亚夏季风指数集中反映的是东亚季风(30°N附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主体特征;东亚夏季风边缘带作为它的边缘部分,集中反映出我国北方(35°N以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从计算得到的1961—2001年(41年)东亚夏季风边缘带最北位置序列中发现,在1977—1979年期间其最北位置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变.构造的夏季风边缘最北位置指数序列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相关较好,可以作为华北旱涝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6.
强"旱涝并存、旱涝急转"(DFC)事件是华南地区夏季频发的一种气象灾害,指在同一季节内旱、涝事件交替出现的情形,是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异的显著表现之一,长期以来对其研究较少.文中揭示了华南夏季DFC现象与季节性严重旱、涝事件的显著差异,对华南夏季DFC的气候统计特征的研究表明:华南DFC夏季总雨量往往趋于正常,季节平均季风分布接近正常年份,强DFC夏季易"旱"且易"涝",而弱DFC夏季则较为"风调雨顺";华南DFC夏季同期大气环流的季节平均特征总体看来接近气候态(即正常年),但强DFC夏季低层80°E—130°E之间的越赤道气流、澳大利亚高压、孟加拉湾-中南半岛的偏南风水汽输送以及高层的伊朗高压和东亚东风急流均强于弱DFC夏季;此外,华南强DFC夏季前期往往伴随着冬春季的QBO信号增强、秋冬季中国近海-西北太平洋海温和春季东、西印度洋海温增暖.所有这些为华南夏季DFC现象的预测提供了有参考意义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47.
利用NCEP/NCAR的在分析资料,分析了1948~2004年期间澳大利亚(以下简称澳高)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澳高强弱年这种影响有着不同的结果:在年际变化中,澳高与南海夏季风的相关性在澳高弱年明显大于强澳高年;而日变化中,澳高与南海夏季风的相关性在澳高弱年为正,澳高强年则为负。进一步研究表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强弱澳高年,越赤道气流的通道变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位置偏向;马斯可林高压(以下简称马高)的作用的叠加效应.这些作用对于南海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赤道气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南海夏季风的强度。  相似文献   
48.
萨义德《东方学》指涉的范围主要是西亚和阿拉伯地区,这使他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涉及到东亚的特殊性。对此,萨义德本人有着清醒的自觉。然而,中国学者在运用萨义德理论时往往直接照搬,反而陷入萨义德批评的"自我东方化",甚至连"中国国民性"这一最内在于中国的命题也加以解构。  相似文献   
49.
本文扼要介绍了东亚建筑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日本与中国的交往在建筑方面的主要影响;佛寺与都城建设;  相似文献   
50.
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是第三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两种发展模式,两种模式有各自的内容和特点,但总的看,东亚模式的经验多,拉美模式的教训多,两者模式同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因而也具备了一些共同点,如都出现了政治集权化,都重视改善当局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