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3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钙基膨润土为原料,TiCl4、乙醇和丙三醇为柱撑剂直接制备了钛柱撑复合材料(Ti-PILC),以甲基橙为探针,考察了Ti-PILC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结果显示:Ca-Ti-PILC和Na-Ti-PILC对甲基橙的吸附符合Bangham方程,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甲基橙在Ca-Ti-PILC和Na-Ti-PILC上的吸附热分别是-26.15 kJ/mol和-29.65 kJ/mol,吸附机理主要为表面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2.
以正交试验测取的多项结果指标,采用分组统计的方法,进行F方差检验证明:发酵液中残留还原糖、菌体数量(OD680nm值)和丙三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互制约关系.在本实验条件下,当控制菌体增长浓度为OD680nm值0.622,还原糖质量分数为1.67%时,丙三醇产生量最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分析了实验室用"标定法"测量聚丙烯酰胺溶液黏度的方法,通过对比标准液水溶液和丙三醇溶液的测量数据,确定用哪种溶液作为标准液来标定聚丙烯酰胺溶液黏度更为精确,对用乌式黏度计精确测量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黏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微波法从麦秸秆中提取木质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用丙三醇为萃取剂,在微波辐射下提取麦秸秆中的木质素,得出其最佳提取条件:微波辐射功率640W,微波辐射时间45min,萃取剂丙三醇水溶液(质量分数90%),固液比为1:12(g:mL)。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木质素,萃取率为41.2%,整个萃取工艺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萃取剂可循环使用,具有"节能减排"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蔗渣碱木素液化制备酚类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蔗渣碱木素的利用价值,以硅酸铝为催化剂催化碱木素的液化过程来制备酚类化合物.对硅酸铝用量、加热时间、加热温度、溶剂体积与溶质质量比等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优条件为:硅酸铝用量为绝干碱木素质量的4%,加热时间1h,加热温度270℃,溶剂(丙三醇)体积与溶质(蔗渣碱木素)质量比为6mL/g,此条件下酚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采用微波衰减法,测定了不同含水量的乙醇和丙三醇的微波衰减曲线,提出了醇与水形成缔合大极性分子模型,并通过测量含水的丙三醇的红外吸收光谱和横向驰豫时间,为该构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煤系高岭土为原料,六偏磷酸钠为分散剂,采用液相插层空化法制备了煤系纳米级高岭土,研究了焙烧温度、插层剂和超声空化功率对纳米级高岭土白度和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丙三醇和二甲基亚砜共同作为插层剂,在超声功率为800w、超声时间1 h、焙烧温度950℃下,所得煤系纳米级高岭土白度较好,细度达到250 nm。  相似文献   
19.
以尿素、甘氨酸为燃烧助剂,采用低温溶胶-凝胶燃烧法制备多晶Ce离子掺杂Lu3Al5O12(Ce:LuAG)粉体.X射线衍射(XRD)检测结果表明,前驱体在700℃条件下开始出现弱的晶化峰,850℃时晶化逐步完全,1 000℃时晶粒发育完善,得到单相Ce:LuAG粉体,一次粒径约40nm.紫外激发条件下,Ce掺杂LuAG粉体表现出涵盖480~700nm的宽带发射,中心位置位于530nm左右.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两种燃烧助剂所得Ce:LuAG粉体的发光强度明显增强,甘氨酸法所得粉体的分散性和发光强度均优于尿素法.  相似文献   
20.
Rheological property of a material is changed reversibly by an addition of electric field. The property is called electro-rheological (ER) effect, and the materials showed such an effect are named ER fluid in general.It is expected that the fluids are available for an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fields like braking system, shock absorber one, and so 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