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6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51.
通过对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的逐层化石采集,发现了大量古盘虫类三叶虫,包括Tsunyidiscus armatus和Tsunyidiscus niutitangensis,同时确定了T.armatus的顶界,将T.armatus顶峰带修订为T.armatus延限带。T.armatus是贵州最早出现的三叶虫,其对于寒武系第3阶底界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修订的T.armatus延限带体现了生物的演化阶段,为区域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也对Tsunyidiscidae做了初步讨论,认为该科包括Tsunyidiscus,Hupeidiscus和Badiscus3个有效属。  相似文献   
152.
对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下寒武统黑林铺组(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的蠕形动物化石Sabellidites yunnanensis Luo et Zhang,S.badaowanensis Luo et Zhang的模式标本进行重新研究,通过虫体躯干表皮骨板的排列方式与产于同一剖面相同层位的古蠕虫Mafangscolex sinensis Hu 2005以及Palaeoscolex sinensis Hou et Sun躯干体环上骨板排列方式进行对比,认为前3个种躯干表面骨板的排列方式完全相同,即每一体环均有5横排骨板,但与中华古蠕虫(Palaeoscolex sinensis)每一体环只有4横排大骨板的特征不相吻合。建议采用Mafangscolex yunnanensis作为前3者的属种名称,并以最早发表的Sabellidites yunnanensis Luo et Zhang作为该属的模式种。  相似文献   
153.
晚奥陶世赫南特贝动物群因其发育在奥陶纪末大灭绝第一幕之后、第二幕之前,且全球广泛分布,长期受到国际地学界关注.华南出露百余条连续完整的奥陶系-志  相似文献   
154.
现今地球上色彩绚丽、形态万千的各种生物,它们最古老的祖先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起源的、又是何时出现的?发现于云南省澄江县帽天山的澄江动物群,为解答这些古老的问题提供了详实、生动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5.
讨论了赣中乐平地区沿沟剖面上二叠统至下三叠统地层的牙形石动物群,列出了牙形石的各个形态属种在地层中的分布及其数量变化.根据特征牙形石分子的地层分布,将该段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牙形石带,分别是:Clarkina changxingensis-Cl.deflecta-Cl.subcarinata组合带;Hindeodus latidentatus带和Hindeodus parvus带.鉴于在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Hindeodus属种的牙形石分子的Pa分子成为界定种之间的主要标志特征,本文描述了两个重要牙形石种即Hindeodus latidentatus和Hindeodus parvus的Pa分子,并探讨了二者之间所具有的演化关系;此外,还指出这些保存完美的Pa分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6.
台江八郎、丹寨岩英等地的中-下寒武统凯里组下部地层中,发现了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中寒武统下部的Oryctocephalops Lermontova,1940和Ovatoryctocara Techernysheva 1962.这一发现使Oryctocephalops及Ovatoryctocara分布的时代下限延伸至下寒武统顶部,分布范围扩大至亚洲南部;根据这一发现及原有Oryctocephalops和Ovatoryctocara的报导,推测该两属可能在早寒武世晚期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它们的发现还使早寒武世亚太生物大区和西伯利亚过渡生物大区的差异减小,具有古生物学及古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57.
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教授,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和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共同完成的“澄江动物群和寒武纪大爆发”获得一等奖,由于三位获奖者从不同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列第一,这在我国自然科学奖评奖史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58.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了江西信丰县铁石口地区的二叠—三叠纪的牙形石动物群;根据牙形石和菊石、双壳类、腕足类,将“铁石口系”划分为三部分:下部(层1~10)、中部(层11~20)、上部(层21~23),它们分别相当于Griesbachian阶、Nammalian阶、Spathian阶。层2~8中发现了二叠纪型和三叠纪化石伴生的混生动物群。三叠系与二叠系之间可暂时以层1厚约3cm的黄白色粘土岩为界线,二系为整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9.
在影响生物演化的诸因素中,大气臭氧层是一个重要因素。当臭氧层不完善或遭受破坏时,紫外线就会令生物致伤致死,在晚元古代时,大气臭氧层还很薄弱.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不强。进入罗圈冰期,陆缘海变浅,寒冷又使藻类减少,海水的透明度增大,紫外辐射增强而导致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绝灭,白垩纪末期的绝灭事件与臭氧层的破坏有关,这是由慧星冲击引起的并造成了恶劣的环境,深海沉积物中所记录的各种地球化学异常可以用臭氧层破坏所产生的地球化学效应来加以解释.图1,参9.  相似文献   
160.
寒武纪大爆发时期,一个完整的地球生态体系已经形成。这个生态体系的结构和现代已经非常类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的宝塔形结构。在寒武纪的海底,和澄江动物群共生的海藻生长得非常繁茂。在海底泥沙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掘穴的蠕虫,如线形动物、鳃曳动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