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67篇
系统科学   108篇
丛书文集   197篇
教育与普及   40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0篇
现状及发展   68篇
综合类   351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关注环境、资源等问题的生态建筑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在注重生态建筑设计的背景下,对生态建筑的温度控制技术作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建筑环境的绿色化策略、建筑本体的缓冲层策略、利用自然能源策略的概念。同时,结合某些建筑实例,阐述了具体运用这些技术进行温度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2.
基于终端能源消费视角,在全面测算2005—2020年中部六省生产和生活部门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LMDI方法将两部门碳排放因素分解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和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人均能耗强度、碳排放系数,再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1)生产部门中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能源强度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碳排放主要抑制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对第一产业碳排放起主要抑制作用。生活部门中人均能耗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起主要的推动作用,碳排放系数对生产和生活两部门碳排放都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效果;(2)研究期间六省脱钩状态总体上得到了优化,当前除山西省外,其余各省已实现弱脱钩,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更是达到了强脱钩阶段。  相似文献   
133.
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基于完全分解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描述辽宁省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密度的基础上,运用无残差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分解出经济增长、结构和能源密度等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效果,得出相应的影响效果系数,并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找出辽宁省能源消费变动的特征与分阶段各因素的具体影响效果,为辽宁等老工业基地制定能源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4.
为了进一步探讨分布式能源的利用现状,本文阐述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周口市分布式能源技术应用情况展开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周口市的主要分布式能源利用形式为太阳能、天然气和沼气,其中,市区太阳能占主体,约占分布式能源利用量的37.28%,村镇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为主,占58.05%;在分布式发电系统利用中,光伏发电占39.58%,天然气冷热电联产占35.42%,即该地区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利用和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  相似文献   
135.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的同时,城市局部区域普遍出现了更为突出的气温上升.城市通常是人类社会的中心,研究城市局地气温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我国进行城市发展规划以减缓城市气温上升、以及更全面的认识气候变暖的原因,并能够为我国提出更合理的国际能源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局地温升与全球变暖的机理有所不同:能源消费产生的热量(人为热释放)在短期内集中于城市区域,会对局地气温产生明显的影响.基于这一观点,本文建立了结构化热力学模型,将城市局地环境划分为Human,Local,Outer三个区域,结合热力学基本定律分析了各区域热量和气温的变化规律,明确了Human区域人为热释放对城市局地气温的作用.研究表明:人为热释放对局地气温的升高起着近似线性的推动作用,人为热释放越强这种推动作用越明显.之后本文对模型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验证研究以国家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线性拟合外推法以及Pearson统计相关方法,对我国各省会城市以往气温与人为热释放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省会城市的气温变化与人为热释放之间基本遵循线性的依赖关系,而且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这种线性关系都随着人为热释放的增加而更加明显.统计研究得到的规律与模型结论有着较好的对应,较好的验证了模型研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6.
建立了一个在能源替代、人力资本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同时将消费与环境质量因素引入到效用函数中。利用动态最优化理论、最优均衡分析技术与静态分析方法,探讨了经济系统动态均衡的存在性;在稳态最优增长路径上,讨论了人力资本积累效率、环境质量、污染强度以及不可再生和可再生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稳态最优经济增长路径上,多种因素影响着经济的增长率,环境质量的高低受环境意识、污染程度指数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一定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的可再生率与人力资本积累效率,明显有助于环境的改善与可再生能源最终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以及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7.
我国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性运载火箭是迄今为止人类进入空间的最主要手段.截至2008年8月我国长征运载火箭已完成108次发射,并实现了连续66次发射成功的可喜成绩,标志着我国一次性运载火箭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在分析我国长征运载火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未来运载火箭的发展背景需求,结合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提出了我国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8.
本文依据中国"低成本"竞争模式,基于"要素价格"和"多产出"的双约束,构建一种新型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并沿着"要素价格-成本权衡-区域能源效率变化"的逻辑链条,从成本视角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解构,探寻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根本动因,研究表明:1)要素价格扭曲的"低成本"策略通过技术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变动,且后者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变动的关键因素.2)就全国而言,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配置效率在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前后有显著的跳跃性增长,说明市场化进程加快、节能减排政策实施能显著提高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3)东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表现较好,但因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高,能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较低,但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相对较小,短期内市场化改革决定的要素配置效率对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提升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9.
能源互联网与能源路由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紧张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等要求可再生清洁能源应该在未来能源体系中承担主要能源供给任务.能源传输技术、存储技术、信息通信以及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有效利用分布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技术支持.针对类似于信息互联网式的能源互联网愿景,本文探讨了以能源路由器为核心交换装置的能源互联网实现模型,从能源路由器的实现目标,已有支撑技术和实现部署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涉及的关键技术,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说明了该领域亟需突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0.
由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面临着可再生能源如何接入及充分利用等一系列问题,而智能电网则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战略措施.智能电网具有强大的功能、显著的综合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世界电网发展的趋势.但是智能电网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涉及许多重要的基本理念.厘清这些理念对于科学高效地实施智能电网、对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从智能电网的特点、智能电网的总体设想和技术内涵、与智能电网相关的技术、智能电网的近期与远期目标以及在实施智能电网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方面阐释了智能电网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