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衡地动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一个杰出代表.也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震仪器。对现代地震仪的诞生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春地震台使用CTS-1型数字地震仪,它的频带是50Hz-120Sec,对等速度输入响应平坦。仪器具有低的自身噪声,动态范围140dB。地震计采用力平衡负反馈系统,传递函数稳定。CTS-1型超宽频带地震计的频带复盖了从短周期地震波至120s长周期频带。地震仪系统标定是检验仪器工作是否正常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仪器工作不正常,那么输出的数据就是非正常假性数据,在工作中,这样的数据就会是"假冒伪劣"数据,真实拾取地脉动是容不得有丝毫误差,这样记录到的原始数据才是真实可靠的。本文通过应用数字仪标定软件,将标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工作中的一些技巧加以归纳总结,使我们更好完成标定工作和仪器的维护。并利用标定软件计算出我台零点值与极点值代入零极点公式绘出零极点图验证标定结果。  相似文献   
3.
任小丽  付小虎  蒲青 《科技信息》2012,(16):410-410
回顾近60年我国煤田地震勘探的历程,煤田地震勘探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三次变革,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万道地震仪、多波多分量勘探、高精度精细地震解释等煤田地震勘探技术为地质勘探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将煤田地质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介了KDY-1矿井地震仪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指标、软件设计与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在煤矿井下超浅层探测、超前探测、堤坝弹性波透射层析成像,滑坡调查、现场P-S波速度检层等方面的应用。对本质安全型电路防爆地震仪的设计、强干扰恶劣环境下地震信号的采集与处理、击杆震源与超浅层地震反射探测技术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发展我国高级地震仪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在过去,人们都是根据自身感受来估计地震烈度的,但现在都使用先进的地震仪来测算。权威机构发布的地震预警、列车在地震时的紧急停车等,这些在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都得益于地震仪的发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地震仪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7.
国内新闻     
首次实现基于冷原子量子存储的量子中继器,酵母能量的产生存在“阴盛阳衰”现象,新型“地震仪”问世,研制出新型铁基超导体线材,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又现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目前国际、国内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里氏震级是由美国的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在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以发生地震时产生的水平位移作为判断标准.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增加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  相似文献   
9.
《少儿科技》2008,(12):4-5
"如果我是地震仪/我一定比张衡的更先进/我会及时预报地震/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这首诗是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周庆艳在"5·12"地震后创作的。不过,周庆艳小朋友肯定  相似文献   
10.
海底地震仪(OBS)可以获取纵波、转换横波等多种有效的地震波信息.丰富的多渡勘探信息对于弄清水合物内部速度结构、提高地层的分辨率具有重要意义.海底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为海底地震数据采集提供最佳的海底地震仪分布形态、分布间距等观测系统参数.本文中结合国外OBS在天然气水合物中的应用成果,采用射线追踪法,实现了海底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