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6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甘兰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兰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粉败育发生在四分体至单核花粉粒阶段。引起花粉败育的原因是绒毡层细胞的异常活动,如细胞过度肥大以及推迟解体。花粉败育的过程从四分体开始,细胞质内液泡逐渐增大,接着细胞器解体,细胞核解体。最后原生质体消失,仅留下残存的花粉壁。  相似文献   
12.
从个体发育看,甘薯绒毡层细胞的结构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小子孢母细胞时期,除细胞具有丰富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外,最明显的特征是细胞质积累大量的电子致密的淀粉粒.到减数分裂后期,淀粉粒全部分解,而脂质体的数量和体积随淀粉粒的分解而增加,这表明脂质体的形成与淀粉粒密切相关.②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绒毡层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状结构增加,线粒体内沉积电子致密物质.在这个时期,内质网和线粒体分别参与孢粉素颗粒和原乌氏体的形成.③小孢子发育至成熟花粉粒时期,除线粒体继续形成原乌氏体外,脂质体首先分解形成与孢粉素颗粒和原乌氏体大小相似的囊泡或小脂质体,然后分别沉积嗜锇物质而形成孢粉素颗粒和原乌氏体.孢粉素颗粒、原乌氏体和乌氏体的数量随脂质体的退化而迅速增加,表明质质体与孢粉素颗粒和原乌氏体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野生大豆绒毡层属分泌型,在发育过程中始终是单核。绒毡层细胞是花粉外壁孢粉素的主要来源;在不同的发育时期,绒毡层细胞以不同的方式将孢粉素传递到花粉囊中:(1)减数分裂时期,绒毡层细胞的内质网形成大量膜包原生质小泡,这可能是绒毡层细胞适应孢粉素大量合成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此时只有少量乌氏体被排到径向质膜外方。(2)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分泌出大量无定形的孢粉素团块进入花粉囊中,而成为花粉外壁孢粉素的最主要来源。(3)单核花粉时期,绒毡层细胞内切向质膜形成港湾结构,原乌氏体在其中发育成乌氏体;这些后期形成的乌氏体可能与花粉外壁覆盖层的进一步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用PAS反应对辣椒花药发育过程中淀粉粒分布的特征进行研究.在造孢细胞时期,仅药隔薄壁细胞开始积累少量的淀粉粒.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药隔薄壁细胞、表皮和药室内壁细胞中积累了少量淀粉粒,小孢子母细胞、绒毡层细胞和中层细胞中没有淀粉粒.在减数分裂时期,药隔薄壁细胞中积累的淀粉粒明显增多,绒毡层细胞中仍然没有淀粉粒.减数分裂后,药隔薄壁细胞中积累了许多细小的淀粉粒,绒毡层细胞液泡化、体积明显增大和细胞中没有淀粉粒;在小孢子时期,药隔薄壁细胞中淀粉粒体积增大,绒毡层细胞明显退化;在二胞花粉时期,随着花粉大液泡的消失花粉中出现淀粉粒;花粉成熟时,其细胞质中积累了丰富的淀粉粒.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小孢子发育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中绒毡层的变化.有下列四个主要特点:1)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绒毡层细胞质中质体和小泡丰富,并出现前乌氏体;2)四分饱子时期,绒毡层细胞质中产生大量粗糙内质网;3)单核花粉粒时期,绒毡层细胞质中内质网消失,出现大量多泡体,并在多泡体中的小泡内沉积电子致密物;4)解体的绒毡层细胞质中含有脂体、脂滴、乌氏体、微粒体等细胞器.处于单核花粉粒时期的雄配子体,在细胞中央的细胞质中含有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而在靠近细胞壁的细胞质中粗糙内质网发达,同时还有丰富的质体和线粒体.  相似文献   
16.
17.
从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fonate,EMS)化学诱变建立的野生型拟南芥(Col-0)突变体文库中筛选到1株突变体.在低温16 ℃时,该突变体的雄性育性与野生型没有显著差异,花粉染色呈现100%可育.随着培养环境温度的升高,突变体花粉育性逐渐下降,因此,该突变体为一温敏雄性不育突变体,并被命名为atms1(ambient temperature-sensory male sterility 1,即环境温度敏感雄性不育1).花药切片结果显示,在23 ℃以下,该突变体花药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与野生型花药没有显著的差异;而27 ℃处理1周后的突变体花药呈现多种表型:同一朵花中各个花药的发育时期出现显著分化,花粉母细胞胼胝体单薄,绒毡层发育滞后于同时期的野生型花药.遗传分析确定,atms1的不育表型是由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8.
润楠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绒毡层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大致可归纳为:(1)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绒毡层细胞基本上呈等径的薄壁组织细胞样.(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期,绒毡层细胞中有多个小液泡出现,细胞壁局部有溶解的迹象,(3)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Ⅱ期,绒毡层细胞质周缘有众多(?)高尔基体排列的粗(?)(?)质网结构出现.(4)厚核小孢子早期,绒毡层细胞壁由内切向(?)(5)小孔子第一次有丝分裂时,绒毡层细胞进入药室(?),形成周原质(?);此(?)绒毡(?)(?)中有众多(?)(?)体(?)多泡体结构形成.(6)三细胞花粉时,构成周原质团的绒(?)可见(?)心(?)泡体(?),本文对绒毡层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与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三叶半夏的变形绒毡层的降解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绒毡层细胞随着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小孢子发育的进行,其细胞位置、细胞壁和核的形态发生改变.Feulgen反应显示变化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质结构是完整的,染色质与细胞结构随着花粉的成熟逐渐降解.FCR法检测,发现花粉活力在散落后逐渐降低.本文探讨了绒毡层与花粉活力的关系,以及半夏在自然情况下有性繁殖能力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