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3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6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Nanometer properties of oceanic polymetallic nodules and cobalt-rich crust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n ammonia leaching process was utilized to extract Co, Ni and Cu from oceanic polymetallic nodules, whereas an acid leaching process was utilized to extract Co, Ni, Cu, Zn and Mn from cobalt-rich crusts. Both processes produced nanometer materials—ammonia leaching residue and acid leaching residue. A systematic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phase, composition and physicochemistry properties of these residu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both residues contain a large amount of nanometer minerals. Ammonia l eaching residue mainly consists of rhodochrosite, with the average grain diameter of 17.9 nm; whereas the acid leaching residue mainly consists of well-developed bassanite, with the average grain deameter of 9.5 nm. The bassanite also has a microporous structure, the volume of the pore space is 1.23 × 10−2 mL/g. Both the ammonia and acid leaching residues have a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y display a strong adsorption capacity to saturate sodium chloride vapour, N2 and SO2. Both residues have high content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most of these elements exist in the state of ionic adsorption. The content of σ FeO is high. The P2O5 enrichment is observable in acid leaching residues. The unique composition and nanometer solid properties of the leaching residues displayed their potential value and promised a bright future for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terials.  相似文献   
42.
讨论了局部环上的矩阵表为初等阵之积的因子个数问题,并推广了域上的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43.
供氢剂与分散型催化剂在渣油裂化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散型催化剂和供氢剂对辽河减压渣油热裂化反应、临氢热裂化反应以及加氢裂化反应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分散型催化剂、供氢剂在单独或共用时对渣油裂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辽河减压渣油改质中生焦量和渣油转化率的关系与具体的加工过程有关。在同样的生焦量下 ,渣油转化率由大到小依次为 :高氢压催化供氢过程、低氢压催化供氢过程、高氢压催化过程、低氢压催化过程、临氢供氢过程、临氢过程、临氮供氢过程、临氮过程。渣油临氮裂化中 ,供氢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渣油生焦和裂化 ;分散型催化剂既可促进渣油裂化 ,又可作为结焦的晶种使渣油体系提前分相 ,生焦量急剧增加 ,同时对渣油中的供氢剂脱氢有促进作用。在临氢热裂化反应中 ,氢气的参与使渣油的裂化反应和生焦反应受到抑制 ,但氢气对生焦反应的抑制能力远大于对裂化反应的抑制能力。在催化加氢裂化过程中 ,分散型催化剂极大地抑制了生焦反应。分散型催化剂和供氢剂共用可使催化剂的活性有所提高。添加供氢剂后 ,裂化产物中VGO的收率增加 ,生焦量减少 ,而渣油转化率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44.
从含硫浸出渣中回收元素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硫化锌矿在酸性氯化物溶液中氧化浸出产生的残渣进行了提硫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硫化铵溶液从这种残渣中回收元素硫不仅技术可行、流程畅通,而且各项工艺指标较好。在试验研究条件下,硫化铵溶液处理该渣的溶硫率大于99%,热解提硫率大于93%,硫总回收率在92%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硫化铵溶硫——热分解提硫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回收元素硫的方法。  相似文献   
45.
研究了将含砷废液和硫化砷废渣进行综合处理,制备出含As_2O_3达99.0%以上的三氧化砷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消除了含砷废水、废渣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考察了温度、酸度、液固比、浸出时间等因素对硫化砷中砷浸出率的影响,其中温度和硫酸浓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6.
对有理函数f(z)在∞点的留数提供了一个非常简捷的方法,并且利用f(z)在∞点的留数来计算孤立奇点z0的留数。  相似文献   
47.
食品及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量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食品及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检测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或甲醇水提取,离心分离,过0.2m滤膜,然后采用RP-HPLC-UV法测定,外标法定量。对色谱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三聚氰胺在0.05g/mL~10.0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4。在4.0mg/kg~80.0mg/kg浓度范围内,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0.5%~102.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96%~3.62%,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5mg/kg。该方法简便、快速,满足食品及饲料中三聚氰胺残留量的检验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48.
探讨了阿奇霉素对仔鸡的临床毒性及其在鸡组织中的消除规律.阿奇霉素以0、50、100和200 mg/L的水溶液供麻花肉鸡连续自由饮用14 d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阿奇霉素按10 mg/kg的剂量连续对肉鸡灌服7 d后测定体内各组织中的残留量.结果显示,高剂量组肉鸡的肝脏系数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阿奇霉素在肉鸡肝脏中的残留时间最长,其他依次是肾脏、脾脏、肌肉和血清.表明肉鸡的肝脏为阿奇霉素的中毒靶器官;根据其在鸡组织中的消除规律,阿奇霉素的肉鸡休药期可定为15 d.  相似文献   
49.
动物源性食品的氯霉素ELISA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730例天津口岸进出口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和蜂蜜等几种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氯霉素含量,对阳性结果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EEC Cy3.6 confirming method进行确证,分析了其残留现状,并对英国RANDOX公司氯霉素检测试剂盒从检测范围、B/B050%抑制浓度、板内变异、板间变异、样品添加试验、实际样品检测、稳定性等方面各项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试剂盒的检测低限为0.1 ng/mL,线性范围为0.05~4.7 ng/mL,B/B050%抑制浓度为0.4 ng/m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0.5%~110%,板内变异系数小于5%,板间变异系数小于10%,试剂盒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0.
建立了庆大霉素(氨基苷类抗生素)在牛奶中残留量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牛奶样品采用磷酸缓冲液提取,三氯乙酸沉淀蛋白,固相萃取净化,甲醇洗脱氮气吹干。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柱后衍生荧光检测。该方法简化了前处理步骤,缩短了分析时间,并促进了在线自动化分析技术的开发。本方法的线性、准确性和精密度以及检测限和定量限均符合标准方法的要求,适用于牛奶中庆大霉素残留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