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2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33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920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目的】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与土壤有机质的其他组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虽然所占比例较小,却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有机碳库,影响到整个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的动态平衡。采用序批式平衡试验,以杨树凋落物为DOC的来源材料,对不同经营模式(农林复合、杨树桤木混交、杨树纯林)下杨树人工林土壤对DOC中的吸附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不同经营模式下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库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供试土壤采自江苏省泗洪县陈圩林场的3种不同经营模式[农林复合(农林)、杨树桤木混交(混交)、杨树纯林(纯林)]样地,每个样地选取5个采样点,用土钻分别采集0~10、≥10~20、≥20~30 cm土层的土壤,对应土层采集的土壤混匀风干后,过2 mm筛用于吸附试验。同时采集该林场的杨树叶凋落物制备DOC母液。采用序批式平衡试验,借助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IM”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特性)对不同经营模式下杨树人工林枯落物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序批式平衡试验:称取5.00 g土壤于50 mL离心管中,按照1:4的固液质量比加入DOC溶液(质量浓度分别为0、50、100、200、400 mg/L)20 mL,加入NaN3溶液(熏蒸过的土壤不添加),并用KCl溶液调节离子强度,然后于恒温(设置25 ℃和15 ℃)条件下,在200 r/min转速的水平振荡机上振荡2 h后,用12 000 r/min的高速离心机低温(4 ℃)离心20 min,0.45 μm滤膜抽滤,TOC仪测定滤液DOC含量。【结果】DOC吸附试验表明,IM方程拟合度良好,R2均在0.810 9~0.999 3之间。各模式下不同土层土壤对DOC的吸附趋势相同,即无外源DOC加入时,土壤存在DOC净释放,但随着外源DOC浓度增加,土壤对DOC的吸附量增加,且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3种林地土壤吸附DOC的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F2,6=73.789),且受外源DOC加入量的影响。DOC加入量≤200 mg/L时,各林地土壤吸附的DOC量从大到小表现为:纯林>农林>混交; 而DOC加入量为200~400 mg/L时则表现为:农林>纯林>混交。在农林模式中,0~10 cm土层土壤吸附DOC的能力与≥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存在显著差异(P<0.05,F2,6=2.713),而在混交林和纯林模式中,3个土层土壤吸附DOC的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F混,2,6=1.198,F纯,2,6=1.483)。此外,在试验所设条件下,土壤对DOC的吸附受熏蒸作用的影响,而温度对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没有明显影响。15 ℃和25 ℃两种温度下,3种模式林地土壤对DOC的吸附能力无明显差异,而熏蒸后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比未熏蒸土壤的大,mKd值比未熏蒸土高出0.128 9~0.199 0和1.64~1.87(m为IM方程的回归系数,Kd为DOC在土壤中的分配系数,两者均可衡量DOC对土壤的亲和力)。【结论】土壤吸附DOC的量与试验中加入DOC的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的参数可以反映出土壤吸附DOC能力的强弱。3种林地土壤吸附DOC的量存在显著差异,熏蒸后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比未熏蒸土壤的大。在试验所设温度范围内,温度对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未发现有明显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2.
河岸杨树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可以有效截留和吸收地表径流水中的磷素,从而减少进入湖泊水体中的磷。笔者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植被缓冲带并研究其生态效果,为减缓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湖泊提供参考。 【方法】选定太湖流域4块大小为20 m×50 m不同密度的杨树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在缓冲带不同宽度处地面下不同深度(20、40和60 cm)处平行埋设PVC管,每个宽度分别设置3组淋溶管作为重复,每组3个,作为地表径流水的收集装置。分别于4、5、6、7、9月强降雨后采集水样,低温保存并测定其中磷素质量浓度。分析不同季节各宽度和密度的杨树林缓冲带截留径流水中磷素的差异,以确定适宜的河岸人工林缓冲带。【结果】① 7月径流水中可溶性磷(DP)、总磷(TP)去除率达到最大值(36.91%、26.50%),PO3-4去除率在6月达到63.30%,4、9月3种不同形态磷的去除率相比6、7月有所下降,不同月份PO3-4、DP、TP质量浓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F=2.382,2.052,2.758,df=180),去除率与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 F=3.464,3.265,3.279; df=180)。② 径流水中污染物去除率与缓冲带密度并不呈简单的正比例关系。稀植杨树林河岸缓冲带杨树数量稀少,截留污染物能力不足; 密植杨树林河岸缓冲带由于栽植密度较大,不利于杨树自由生长,吸收含磷污染物效果不佳。栽植密度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宜栽植密度阈值。③ 随着河岸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径流水中PO3-4、DP、TP质量浓度呈现下降趋势,截留率呈现上升趋势。河岸缓冲带对PO3-4的去除率最高,其次是TP,DP效果最差。不同宽度的缓冲带对20 cm深度径流水中PO3-4、DP的去除率较高,对40 cm深度的径流水中TP去除率总体高于20 cm深度的,60 cm深度径流水中PO3-4、DP、TP的去除率最低。在不同深度径流水中的3种磷素质量浓度在杨树缓冲带前15 m宽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 F=3.232,2.808,2.175; df=180); 之后随着宽度增加径流水中PO3-4、DP、TP的质量浓度变化不显著。15 m宽度的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平均去除率接近50 m宽度缓冲带的,说明15 m宽度的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污需求。【结论】杨树人工林河岸缓冲带在夏季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效果较好; 中等密度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有较高去除率,但不同密度杨树林对于径流水中磷素截留差异并不显著; 15 m宽度的河岸缓冲带可以有效去除径流水中的各形态磷。含磷污染物只是造成湖泊湿地富营养化因素之一,合理的河岸缓冲带还应考虑对于其他污染物的截留作用。由于磷能促进植物苗期根系生长,因此在植物生长初期对磷的去除率较大。随着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磷素截留效率的动态变化尚有待长期的观测研究,以利于更为准确地评价其截留磷的能力。  相似文献   
93.
【目的】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许多物种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和基因注释研究。现有的多种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软件,分析步骤多而且复杂,不同分析方法其结果差别也较大,这给研究者分析实际数据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简化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的过程,利用现有的软件开发一个集成的软件包。【方法】针对Trinity、TopHat+Cufflinks和HISAT2+StringTie 3种比较成熟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流程,考虑研究对象有无参考基因组序列、样本数据是否有重复、单端还是双端测序、不同基因表达量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的基因差异表达显著性检验方法等因素,将多种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软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集成的软件包。【结果】 使用Perl语言开发了一个名为findDEG软件包用于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软件包共分为3个模块,即Trinity、TopHat+Cufflinks和HISAT2+StringTie模块。Trinity模块提供3种计算转录本表达量方法和4种差异表达基因显著性检验方法,TopHat+Cufflinks模块可供用户选择新版或旧版的Cufflinks分析方案,HISAT2+StringTie模块则只有一种分析方案。该软件包可以自由下载使用,其网址为http://www.bioseqdata.com/findDEG/findDEG.htm。采用新版和旧版的Cufflinks分析方案以及一种Trinity组合方法,分别对小叶杨在正常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两种Cufflinks方法分别识别出了53和3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5个是相同的; Trinity方法识别了高达1 64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Cufflinks两种方法相同的分别有14和3个。【结论】 新开发的软件包findDEG有十多种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案可供选择,采用一键的方式进行数据计算分析,避免了中间环节参数输入和结果利用等操作步骤,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94.
95.
96.
97.
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的初步试验考察了六种大孔吸附树脂ADS-7、ADS-17、DM-130、D-101、AB-8、X-5对枇杷叶粗多糖的除蛋白和多酚效果,以蛋白和多酚的吸附率及多糖的回收率为考察指标,筛选出最佳的大孔树脂。结果表明:ADS-7大孔树脂从枇杷多糖提取液中吸附较多蛋白和多酚,同时可以采用10%乙醇洗脱回收多糖,95%乙醇洗脱蛋白质和多酚。因此,采用ADS-7大孔吸附树脂可以通过吸附枇杷粗多糖中杂蛋白和多酚去除杂质,有望获得较高的纯化效率和回收率。  相似文献   
98.
以枇杷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枇杷叶三萜酸的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首先对8种大孔树脂进行筛选,然后考察最佳大孔树脂对枇杷叶三萜酸的静态、动态吸附及脱附性能,得到最佳分离纯化的工艺条件:大孔树脂型号为HZ-816,上样流速2 BV/h(1 BV约为32 m L),上样质量浓度0.6 mg/m L,上样体积470 m L,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95%,洗脱流速2 BV/h,洗脱剂的用量为6 BV,由此得到的三萜酸纯度为92.29%。通过比较研究表明大孔树脂分离法优于碱溶酸沉法。  相似文献   
99.
Moderate leaf roll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rice breeding for plant ideotype.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rl(t) gene has a high breeding potential for developing hybrid-rice varieties with an ideal ideotype, because it leads to an appropriate leaf rolling index (LRI) of about 30 % in the heterozygous state, and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grain yield. In this study, we isolated rl(t) and performed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its function in regulating leaf rolling in rice. DNA sequencing identified a single base change (G to T) in the finely mapped region (11 kb) containing rl(t), and this is located in 3′-untranslated region (3′-UTR) of the only predicted gene, Roc5 (Rice outermost cell-specific).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Roc5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l(t) mutant than in the wild-type. Using RNAi and overexpression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Roc5 correlated with LRI and leaf bulliform area, and wasalso associated with leaf abaxial or adaxial rolling.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Roc5 controls leaf rolling in a dosagedependent manner.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revealed a conserved 17-nt sequence (called the GU-rich element) in the 3′-UTR of HD-GL2 (Homeodomain-Glabra2) family genes including Roc5. Based on the model of this element in regulating mRNA stability in mammals, we speculate that the single nucleotide change in this element accounts for the higher expression level of Roc5 in the rl(t) mutant compared to the wild-type, which ultimately leads to adaxial rolling of the leaf. This discovery further enhances our knowledge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leaf rolling in rice.  相似文献   
100.
采用北抗杨(P.del.cl.Beikang-1)为母本、创新杨(P.del.cl.Xinshiji)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按照杂交育种程序和常规试验方法,经过3年的苗期生长量、抗虫性及材性选择,选育出抗虫性良好的北创杨2号和材性优良的北创杨8号.其中,北创杨2号与父母本相比,美国白蛾虫害率分别降低了39.9%和10.1%,虫害指数分别降低了54.6%和47.5%.北创杨8号的木材纤维长度与父母本相比分别增加了15.1%和25.7%,木材纤维长宽比分别增加30.5%和39.1%,壁腔比分别降低了10.3%和8.4%.北创杨系列的选育不仅为我国北方型杨树家族增添了抗虫及纸浆用材新品种,而且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