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2篇
丛书文集   6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3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不同催化条件下酚醛树脂的热失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广颖  徐翔  沈镭  孙学习 《河南科学》2011,29(6):666-668
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硼砂既作为催化剂,又作为改性剂,制得了三元共聚的热固性硼酚醛树脂,产物稳定且耐热性能较好.尝试探讨了催化剂种类对耐热性能的影响.用热分析仪器对热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2.
强化亚麻籽中主要酚类化合物内源性合成和油相迁移对提升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增加α-亚麻酸生物利用率尤为重要。探究了适度萌动(25℃,24h)联合微波处理(700W,1~5min)对压榨亚麻籽油得率和色泽、脂质构型和结晶熔融性、抗氧化活性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了亚麻籽中木酚素和游离酚酸的释放及油相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单一萌动处理(24h)后亚麻籽油得率降低了7.39%(P<0.05),而进一步微波处理后油脂得率增加了29.31%(P<0.05),这主要归因于微波处理破坏了亚麻籽中油脂体膜结构完整性,导致膜内中性脂质外溢、融合和胞外渗透。微波处理1~5min过程中,亚麻籽油中以LnLnLn构型存在的C18∶3ω3质量分数呈现明显升高趋势,同时总磷脂质量摩尔浓度以及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磷脂酰肌醇占比显著增加(P<0.05),但未明显影响油脂的结晶行为和熔融特性。与未处理组相比,微波处理5min降低了初级和次级氧化产物水平,显著改善了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P<0.05),这主要归因于木酚素大分子及其解聚产物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二葡萄糖苷,以及游离酚酸香兰素、香草酸和阿魏酸的油相富集。研究阐释了萌动联合微波预处理对亚麻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旨在为亚麻籽油提质制取和亚麻籽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3.
以间-甲酚为原料,经乙酰化,费赖斯重排等反应,合成文题化合物2-(1-羟基-1,5-二甲基-4-已烯基)-5-甲基苯酚(Ⅰ),2-(1,5-二甲基-1,4-已二烯基)-5-甲基苯酚(Ⅱ)和2-(1,5-二甲基-1,4-已二烯基)-5-甲基苯酚醋酸酯(Ⅲ)。Ⅰ,Ⅱ经元素分析,光谱分析证实其结构。对化合物Ⅲ的光谱数据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14.
杨树人工林连作土壤中酚酸积累规律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大田不同连作类型黑杨人工林根际土壤取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土壤中酚酸物质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第一代、第二代连作I 69杨和I 69更替连作三代林林地土壤中均含有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香草醛、阿魏酸、肉桂酸5种酚酸类物质;第二代和更替三代林土壤中酚酸总含量分别是第一代林的13787%和6418%,差异显著;5种酚酸物质中阿魏酸含量逐代降低,苯甲酸和肉桂酸含量则逐代增加,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醛的含量则表现为更替三代林低于二代连作林。外源引入酚酸物质后,5种酚酸对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均有影响。微生物数量随不同酚酸处理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加随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对羟基苯甲酸各浓度处理对真菌、放线菌和氨化细菌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唯独对纤维素分解菌为刺激作用;香草醛各浓度对放线菌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阿魏酸和肉桂酸对纤维素分解菌均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5.
以2130酚醛树脂为碳质前驱体,乙二醇为溶剂,苯磺酰氯为催化剂,纳米单质Fe粒子为掺杂剂,通过聚合诱导相分离热解法制备了掺Fe多孔炭单体,主要分析了Fe对前驱体溶液和多孔炭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Fe粒子使前驱体溶液的pH值降低,溶液开始凝胶的时间增长,不同酚醛树脂含量下纳米Fe掺杂多孔炭的微结构及性能具有明显差异。Fe主要化合态存在于FeS和C48H44Fe14.01N15O35.68中。  相似文献   
116.
生物质资源经过快速裂解得到的液体生物油,是未来替代石油的重要资源之一。该文以木焦油为原料,采用萃取法提纯浓缩制得酚类物质质量分数超过85%的木杂酚,其主要成分为邻甲氧基苯酚、对甲基苯酚等。这些物质与甲醛有良好的反应性;进而用w=50%的木杂酚替代苯酚制备了木杂酚改性酚醛树脂泡沫塑料,经正交试验确定反应的最佳条件。研究表明,NaOH催化剂的用量是制备甲阶酚醛树脂的关键因素,同时必须采用硫酸为催化剂才能制得该树脂泡沫塑料。利用不同的催化剂用量和发泡工艺可调节泡沫塑料的力学性能。在最佳条件下,可制得泡孔直径200μm左右,压缩强度为1 003.8 kPa,压缩模量25.37 MPa的泡沫材料,达到了国家酚醛泡沫塑料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7.
为建立一种可同时测定三加皮中5种酚酸类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含量的一测多评法(QAMS),以绿原酸为内参物,采用色谱柱phenomenex C18(4.6 mm×250 mm,5 μL),以乙腈(C)-0.2%磷酸(A)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25 nm。建立新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与内参物绿原酸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待测成分的含量,与外标法(ESM)测定的结果比较,评价QAMS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结果显示,所建立的三加皮中新绿原酸、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10个产地的三加皮中5种成分QAMS计算值与ESM实测值比较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建立的一测多评法(QAMS)可应用于三加皮中5种酚酸类成分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8.
发展了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方法,并将这一联用技术应用于苯酚、2,4-二氯苯酚、对硝基苯酚和邻、间、对甲酚的同时分离检测中.考察了氧化还原电位、缓冲溶液酸度、盐度、分离驱动电压及进样时间等因素对分析检测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以Na_2HPO_4-NaOH(pH11.38)为缓冲体系,6种酚类物质能够在25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氧化还原电位0.78 V(versusSCE)下可以定量检测(三电极体系为:直径为300μm的碳圆盘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及铂电极).实验结果表明,其线性达3个数量级(S/N=3),检测限达10(-7)mol/L.本文还尝试把该方法应用于两个实际工业污水的酚类污染物的检测,其回收率为94.0%~107.0%,结果令人满意.因此,该方法可为政府及企业环境检测部门提供一种快速、准确、低廉、无污染、重现性高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9.
以土霉素废水处理站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二氧化氯(ClO2)为氧化剂,以自制活性炭负载铜氧化物(CuOx-AC)催化剂进行ClO2催化氧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ClO2催化氧化最佳反应条件为初始反应pH值为7.0、ClO2投加量为0.24g/L(折纯,质量浓度)、催化剂投加量为50g/L(质量浓度)和反应时间为30min。在此条件下,废水COD的质量浓度由472.7~523.4mg/L降至301.2~340.1mg/L,COD去除率在35%左右,但废水B/C值由0.04~0.07提高至0.21~0.24,可生化性显著提高,为进一步采取生化处理工艺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0.
为研究不同龙眼品种资源中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差异,选取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龙眼资源圃的24个龙眼品种,分析其果肉中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总黄酮物质的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总抗氧化能力、FRAP抗氧化能力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四种不同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不同龙眼品种果肉总酚、总黄酮含量与DPPH、ABTS、FRAP、ORAC四种不同方法测定的抗氧化能力的变幅和变异系数较大,呈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不同品种龙眼果肉的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分别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和ORAC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而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EC50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采用快速聚类法将24个不同品种的龙眼聚成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的三大群类。不同品种龙眼果肉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酚类物质是龙眼果肉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在龙眼果肉中主要以游离态存在,其中结合态平均占总酚含量的17.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