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7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为了降低CL-20感度,采用喷雾结晶工艺将钝感炸药NQ包覆在CL-20表面,制备CL-20/NQ复合含能微球。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撞击感度仪对其形貌、热稳定性、晶型、撞击感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NQ呈球体团聚,并成功地包覆在CL-20表面,所得CL-20/NQ复合颗粒为球形,粒径约为20μm,包覆后CL-20晶型保持为ε型,与CL-20原料相比,CL-20/NQ复合含能微球的活化能提高了72.62 k J/mol,热稳定性大大提升,撞击感度与CL-20原料、CL-20/NQ简单混合物相比,特性落高分别提升32.65 cm、10.9 cm,机械感度降低。  相似文献   
32.
针对油田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弹性微球调驱应用现状,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了弹性微球的粒径分布;利用填砂管岩芯(单管、长管、非均质双管、非均质三管)驱替实验,研究了弹性微球的封堵特性、运移能力、分流特性、驱油性能及聚驱后的深部调驱性能。结果表明,弹性微球粒径具有单峰分布特征,服从威布尔分布;弹性微球可在岩芯中不断运移和封堵,具有良好的深部调驱性能;弹性微球可选择性封堵高渗层,用于非均质岩芯调驱分别提高采收率16.11%(低渗管)、11.28%(中渗管)和5.02%(高渗管),说明弹性微球可改善中低渗层及高渗层中低渗区的波及状况和驱替效果,有效提高采收率;聚驱后弹性微球调驱比单一聚驱提高采收率5.73%,具有良好的聚驱后深部调驱效果。  相似文献   
33.
用简单两步法制备ZnS/PbS核壳结构复合微球,采用SEM、EDS、TEM、XRD、FT-IR和固体紫外等测试手段对核壳结构复合微球样品进行性能表征,发现所得复合微球由ZnS核和PbS壳构成,其平均粒径约为8μm;而且具有中空结构的ZnS微球表面被很多细小的PbS颗粒包覆形成核壳结构。UV-vis表明ZnS/PbS核壳结构复合微球在紫外-可见光区都有良好的吸收,说明其在光电器件领域中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外,还探讨了复合微球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34.
以乙腈为溶剂,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进行了苯乙烯(St)和二乙烯基苯(DVB)的蒸馏沉淀共聚合研究,制得粒径2-3μm的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结果表明,当单体总量和BPO用量增加时,微球粒径增大,产率升高.当交联剂DVB用量增加时,微球平均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变窄,产率升高.随着混合溶剂中乙醇含量的下降,粒径分布变窄,产率升高.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长分馏柱所得的聚合物微球具有较好的形貌.  相似文献   
35.
聚乙烯醇溶液和铁氧体前驱体共混,干燥,烘干细磨,筛分后以一定的升温速率在850℃下热处理,制备铁氧体空心微球.采用SEM、XRD对试样进行结构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空心球表面粗糙,平均粒径在5μm左右,并伴有少量的α-Fe2O3晶相.  相似文献   
36.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P(AM-co-MAA))微凝胶,并以其为模板,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微米级、表面具有纳米颗粒堆积的P(AM-co-MAA)/Cu2O复合微球.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红外分析(FT-IR)和热重分析(TG)对复合微球的形貌、无机沉积物和相对含量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Cu(Ac)2浓度、葡萄糖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微球表面形貌和沉积无机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Ac)2浓度为0.20 mol/L,葡萄糖浓度为0.30 mol/L,在70℃下反应20 min,得到表面负载有均匀致密小颗粒Cu2O堆积的P(AM-co-MAA)/Cu2O复合微球.  相似文献   
37.
利用线型聚苯乙烯链从非极性溶剂进入极性溶剂能缩聚成团的特性,将带有自由基的聚苯乙烯链泵送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溶液中,以缩聚成团的聚苯乙烯作为模板,由链端自由基引发单体NIPAM的聚合,得到了聚苯乙烯核-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壳微球.初步探索了苯乙烯(St)浓度和搅拌速度对微球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制备微球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8.
一种壳聚糖免疫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先交联法制备可溶胀的壳聚糖载体微球,后将模型高分子抗原以被动吸附方式担载在溶胀的微球内的两步法制备缓释高分子免疫微球,避免了高分子抗原接触有机试剂引起的活性损失。  相似文献   
39.
在温和条件下通过静电作用成功制备了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poly(St-co-MAA))分别与Cu2O、CuO形成的复合微球.所得样品的微结构和化学组成分别经过了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式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和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poly(St-co-MAA)微球表面光洁,粒径约为440纳米,单分散性非常好;所制得的poly(St-co-MAA)/Cu2O微球单分散性好,平均粒径约为800 nm;而包裹在poly(St-co-MAA)微球表面的CuO纳米粒子呈棒状结构.本文提出了复合微球形成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40.
环孢霉素A微粒体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结膜下注射环孢霉素A(cyclosporinA ,CsA)微粒体对人高危眼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环孢霉素A微粒体,观察10例角膜移植术后常规皮质激素+口服环孢霉素A治疗(对照组)和9例使用皮质激素+环孢霉素A微粒体治疗(实验组)的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测定两组病人外周静脉血中T细胞CD2 5分子表达水平。结果:观察期对照组有2例病人发生过角膜排斥反应,环孢霉素A微粒体治疗组未发生排斥反应;术后同时期比较,实验组外周血T细胞CD2 5分子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结膜下注射环孢霉素A微粒体能够有效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效果优于口服C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