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57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旅游文学语言作者从佛家理念中吸取空理,破除我执,寄兴山水,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不生不灭、坦然寂静的境界。佛家心与境谐、借形悟道的思维方式给了作者一种启示,作者以一颗澄静、自由的心灵去感悟自然,在对山水的吟咏中表达出对佛理的体悟,使其旅游山水文学语言空灵静远而富有佛趣;同时,心灵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焕发为对生命和宇宙的感悟,使心灵体合宇宙,从而达到"物我浑一"的境界,这种境界能使心灵得到安顿,灵魂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52.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并不久远,为了生存、并拓展自己的领地,大众文化实施着都市想象的实战策略,通过娴熟的媒介运作,以示范性的都市样本,充当都市人现代生活的意见领袖。大众文化的出现与现代工业、现代都市直接相关,之后又彼此互为动力,互为背景。大众文化的传入与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语境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3.
本文首先从意境要领的来由出发,从历代学者对于“意境”的看法中归纳出对于“意境”的独到见解。接着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抒情诗歌意境的创造手法。  相似文献   
154.
该文探讨运用美学的形式美法则及审美中的联想和想象等方法,把单词按英语词汇进行重新编排,或把一组词和几组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由不相干变成有含义的相关的短语和句子,其目的是按照词汇构成本身就有的内在形式和法则,更合理、更顺畅、更牢固地记住和使用所学的单词和词组。  相似文献   
155.
浅谈图案基础课教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案基础教学是学生进行基础设计技巧和思维的训练,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生,是新时期图案课教学探索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6.
作为民族国家想象的新中国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学以其对新中国合法性论证与新的民族国家精神的建构而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进程。民族国家想象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发掘新中国学在参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合理性,从而更切实地触摸它的现代性品格,并为今天的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7.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的湖畔派诗人,早年受法国革命和启蒙主义的思想影响,同情革命和社会改革,后来背离了进步思想,转向保守消极,赞美宗法制与小生产的田园式生活幻想.<杜鹃颂>是他有名的短篇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对诗歌的简要分析,指出了诗中那动人的布谷鸟所蕴含的神奇意象它是飘荡的声音,迷人的希望,又是童年的梦想,更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相似文献   
158.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9.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以感伤抒情为主的小说,但由于时代的特点,作家们视野的狭小,生活经验积累的不足,创作想象力的薄弱和难以突破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使其在小说创作中忽视了对现实本身的细密描绘和深入剖析,而过分夸大了情感的效用,以致许多小说题材、情节雷同,或所抒情感矫饰、夸张,给人留下了伪抒情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0.
康德想象观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孕育于主客两分思维模式中的康德想象观,不仅确立了审美意识领域中想象的主导地位,而且表现出一种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本性的超越;“图式”成为联结感性与理性的中介力量;想象超越有限、飞离在场,又落尘实在,体现了一种对无限不在场之物的实在性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