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1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74篇
系统科学   127篇
丛书文集   50篇
教育与普及   35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25篇
综合类   2369篇
自然研究   10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分析了煤巷掘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屯兰矿煤巷为例,介绍了实现煤巷快速安全掘进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2.
基于巷旁支护前期的切顶作用以及后期支护体的高支撑力的要求,通过综合技术比较和经济比较,提出了一种将切顶支柱和间隔"编织袋"混凝土墙联合布置使用的方案。"编织袋"混凝土在充填采空区提供高强支撑力的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采空区矸石冲击切顶支柱。工程实践表明,在采场顶板坚硬出现悬顶的中厚煤层中,该方案是一种理想的沿空留巷技术。  相似文献   
53.
高应力软岩下矿井巷道支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煤矿巷道将处于更高的地应力环境中,尤其在地质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井下巷道支护及稳定性更加难以保证.研究高地应力软岩环境下巷道科学的支护方式是保证煤矿采掘深部煤层的关键.就高应力软岩的基本概念及形成条件进行了讨论,在掌握高应力软岩巷道的变形特征和支护原理的基础上,以芙蓉矿区白皎煤矿井下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为对象,对3种不同的支护方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预留刚隙柔层支护方式为最佳的适合高应力软岩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54.
高地应力区深埋隧道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高地应力区某深埋隧道工程,通过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隧道掌子面推进过程中的围岩空间应力场状态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当掌子面接近和通过某一断面时,围岩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发生相应的变化.隧道开挖对平面σx、σy的主要影响范围约为0.5B,对围岩空间主应力和剪应力的影响范围约1.0B,对围岩位移和屈服接近度的影响范围分别为2.0B和1.0B.对高地应力区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确定合理的支护措施以及制定合理的开挖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采用室外微区模拟试验,于水稻返青生长期,采用尿素造型深施方式,在3、7和11cm等3个不同施肥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7、t-11)条件下,对田面水和土壤中氮、磷、以及悬浮物(SS)等主要污染物的动态特征及其降污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深施后5~7d内,田面水中氮素呈总体下降趋势,于第7d后达较低的浓度水平;硝氮(NO3--N)各处理间浓度差异较小,但整体上要高于铵氮(NH4+-N),就污染源而言,田面水NO3--N负荷不容忽视。田面水氮素浓度与尿素深施处理没有相关性。与对照处理撒施(表示为t-c)相比,深施处理的田面水中氮素浓度可分别降低NO3--N 29%~47%、NH4+-N 64%~89%、总氮(TN)79%~97%。t-3和t-7的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浓度都处于较高水平,与t-7和t-3相比较,t-11可分别降低TP浓度32%~73%、DP浓度92%~99%以及SS浓度50%~80%。因此,尿素造型深施至11cm左右,具有显著的减排降污潜力,是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6.
The deglacial δ~13C minimum events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ventilation of the deep Southern Ocean around Antarctica, have been recorded in a range of marine sediments from the southern to tropical oceans in late Pleistocene. However, the broad δ~13C minimum event was also reported as far as to the northern middle latitudes,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 area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forcing from the northern high latitudes is strongly expressed, while the records of in- fluence from the southern high latitudes are few. The Kuroshio Source Region (KSR) forms a boundary betwee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and the southern, tropical Pacific. So, high-resolutio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records in core MD06-3054 from the KSR are well positioned to identify signals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tests from the upper 1030 cm of the core were subject to AMS14C,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measurements. A negative excursion was found to occur from about 20.0-6.0 ka BP in δ~13C records of both surface (Globigerinoides ruber) and subsurface (Pulleni- atina obliquiloculata) dwellers, but the overall trends of the two curves have reversed since 26.5 ka BP. Moreover, the δ~13C rec- ord of G. ruber (the surface dweller) shows a robust link to the record of atmospheric CO2, and its changes precede the records of P. obliquiloculata (the subsurface dweller). According to the hydrologic conditions, the broad δ~13C minimum event recorded in the KSR is also a response to the increasing ventilation of the deep Southern Ocean around Antarctica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records of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dwellers was possibly caused by the ways that the low δ~13C signal was transmitted. Subsurface water primarily received the low δ~13C signal from the 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 (AAIW), whereas the surface water was probably mainly impacted by atmospheric CO2 in the KSR. The records from the KSR confirm the deduction that the broad δ~13C minimum event in the Okinawa Trough was due to the impact of tropical Pacific surface water dur- 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and suggest that signals from the southern high latitudes also can be delivered to the northern middle latitudes.  相似文献   
57.
为了提高脑深部刺激电极的生物相容性,降低脑组织的免疫反应,减少或抑制电极周围包裹物的形成,对电极植入端聚氨酯材料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首先用N2/H2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在电极表面生成活性基团——氨基,再利用电极表面的氨基基团与YIGSR多肽分子发生聚合反应,从而实现在电极表面修饰上对神经细胞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多肽分子.改性电极的大鼠植入实验结果发现,改性电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胶质包裹物的形成,有利于电极与神经细胞之间接触,增加有效刺激体积,证明了电极聚氨酯材料表面接枝聚合生物大分子的可行性,对今后电极表面改性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8.
深基坑出碴在一些情况下会成为制约工期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复杂地形条件下,在首先满足工期的前提下,还要综合考虑现有机械情况、技术条件和经济效益以及其他作业干扰,这使得深基坑出碴变得更加复杂。文章通过准朔铁路黄河特大桥工程特点,对几种深基坑出碴方案进行了分析对比,综合考虑后选择了履带吊出碴方案。  相似文献   
59.
ADINA在桩锚深基坑三维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DINA,对沈阳中铝大厦基坑进行模拟分析。介绍了工程情况与模型相关设置,将实际监测变形值与模拟值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可行性,通过提取后处理变形数据。考察了基坑工程的空间特性。  相似文献   
60.
随着5G和未来移动无线网络的不断发展,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天线数目的不断增加,给接收机的设计带来更高的挑战,复杂度过高的检测算法在实际中难以应用。本文将一种高并行(high-parallelism, HP)检测算法展开到神经网络中,单层神经网络基于该算法的每次迭代,并将其与可训练的权重参数和非线性神经单元相结合,提出基于网络结构HP-Net的方法。通过训练HP-Net得到最优可训练参数,进而提高检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相对传统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MMSE)算法复杂度更低,并能够得到更低的误码率;同时相对HP并行检测算法误码率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