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6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38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2篇
综合类   9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以啤酒酵母菌种 (Saccharomyces cerevisie) Y316进行 10 0 0 L罐的酒精生产性中试。玉米粉的质量分数为 33.3% ,95℃下液化 1h,6 0℃糖化 1h,30℃保温发酵 (6 0~ 70 ) h。发酵醪产酒精 13.9%以上 ,残糖 1%以下 ,淀粉利用率 90 .5 %以上。  相似文献   
72.
通过试验观测,对甜玉米的花粉直感现象进行了探讨,证明甜玉米和普通玉米杂交或不同基因型甜玉米互相杂交,通过花粉直感的作用,当代果穗上全部为非甜籽粒,F_1果穗上甜质籽粒数和非甜籽粒数的比例和显性及性状分离规律基本吻合。试验研究和实践证明,利用花粉直感的作用,异型杂交甜玉米具有出苗率高、幼苗健壮、青穗产量高、青穗籽粒含糖适宜而食味好的优点,有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73.
以野生蜗牛嗉囊为原料提取蜗牛酶产品,检测所含纤维素酶、淀粉酶的活性,对其蜗牛酶产品进一步测试,结果表明新疆蜗牛酶中的纤维素酶活力为450U/g淀粉酶为405U/g。验证了新疆蜗牛酶中纤维素酶的活力很高。  相似文献   
74.
玉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为世界上位居第二位的玉米产量大国,研究和发展玉米纤维在我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玉米纤维的研究和开发在国际上处于初期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规模小,成本高,进入市场的产品极少,因此降低成本是为要务。为此,通过研究玉米纤维概况、技术路线(包括纤维原料高分子聚丙交酯的合成研究等)和性能,认为玉米纤维具有透明度高,热稳定性好,着色性能好,完全生物降解等特性,具备生态循环特点,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纤维,可以从聚合与成型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75.
美国东北部早熟和晚熟玉米杂交种年际间产量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美国东北部奶牛业的主要能量来源,杂交种的选择是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和前提。连续5年在美国麻省大学农学实验站的典型砂壤土耕地上进行试验,结合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生育期间玉米的生长期生长度日数和降雨量,对3个早熟杂交种和3个晚熟杂交种的产量进行了年际间稳定性比较。结果表明:产量与年际间气候条件无关,无论是青贮饲料产量还是穗棒产量,晚熟品种的产量均高于早熟品种(2001年杂交种E409L)。5年平均晚熟品种的青贮饲料产量和穗棒产量分别比早熟品种高出10.9%和8.0%。相同年份品种间产量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年际间产量差异显著。低温年份,相对冷凉的生育前期和温热的生育后期不利于美国东北部玉米生产。生育期间较高的降雨量有利于青贮产量的形成。选择种植晚熟品种是该区农民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只有热量多且雨量充沛的年份才有利于玉米产量潜力的挖掘。有关某种玉米基因型对当地气候适应性方面的知识,将有利于育种者选择有价值的种质资源。表6,参17。  相似文献   
76.
1 Results Starch is considered a suitable source material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biodegradability,ready viability and relatively low cost[1].In the present work,polymer electrolytes based on starch have been prepared by the solution cast technique.The conductivity of the films is characterized using impedance spectroscopy at room temperatures.The imaginary impedance (Zi) versus real impedance (ZR) plot of pure starch films consists of a semicircle.The bulk resistance (Rb) was taken from the intercept o...  相似文献   
77.
不同品种淀粉接枝共聚物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马铃薯淀粉、竹芋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4种不同淀粉分别与丙烯酰胺、丙烯酸接枝共聚,并对各种淀粉所得的接枝共聚样品(以下称吸水性树脂)进行接枝率、吸水倍率、吸水速率以及失水速率的测定、对比及分析;并以木薯淀粉为基料,研究了淀粉不同添加量对接枝共聚物吸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Dialdehyde starch nanoparticles (DASNP) were prepared by the redox reaction of NaIO4 and starch in water-in-oil microemulsion. IR spectrum showed that DASNP had aldehyde groups, and quantitative alkali consumption showed that its dialdehyde content was about (50±5)%.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DASNP determined by SEM was about 100 nm. TGA-DTA showed that its thermal stability was better than starch nanoparticle (StNP) and dialdehyde starch (DAS). Its low biological toxicity was detected by cell experiment. Also the best mass ratio of doxorubicin (DOX) to combined DASNP detected by UV-VIS was 15 : 1, and the product was effective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DOX. The cell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drug-carrier particle (DOX-DASNP) can release DOX for a long time and strengthened the effect of the anticancer drug.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the DASNP, which has good thermal stability, small particle size, low biological toxicity, and slowly anticancer drug-releasing to strengthen drug effect, is a potentially useful carrier for anticancer drug.  相似文献   
79.
额济纳旗胡杨幼叶糖类物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额济纳国家级胡杨林自然保护区中两种不同样地中的胡杨幼叶为材料,进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变化研究,并对胡杨叶的形态结构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观测。实验结果表明:胡杨叶形态结构表现为随时间变化,叶的长、宽逐日增大,胡杨叶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随时间变化而明显增大;淀粉含量则随时间变化呈略微增大趋势.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样地,胡杨叶中可溶性糖含量较大,这是对干旱胁迫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80.
明中叶后,美洲的玉米与甘薯越过大洋,先后来到中国安家落户,也走进皖西淮河、长江支流的一处处谷地和上游大别山区的高山腹地。玉米和甘薯是比较典型的旱粮作物,它们不太苛刻的种植条件带来了两种作物的极度扩张,从而为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加进了新元素,从根本上改变了种植地民众食物不足的困境,尤其是解决了山区越冬食物不足和春荒的困难。但何炳棣"整体史学"的思维告诉我们,玉米和甘薯的引种,也带来了人口的激增;涌向山地的农民由于缺乏山地耕作的经验,又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环境危急的日益严重。当然,只要能采取波伦式谨慎选择的态度,玉米和甘薯基本上是个好东西。历史的启示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只能走一条"共同进化"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