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7篇 |
免费 | 136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44篇 |
教育与普及 | 28篇 |
现状及发展 | 1篇 |
综合类 | 7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为了分析坡顶荷载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情况,文中提出了一种改进Felenius法。主要思路为:当荷载作用与地基表面时,地基内某点的受到的大小主应力情况可以根据地基塑性变形区的边界方程的求解过程得出。将此点视作边坡滑动面上的点,而又将滑动面视作为此类点的集合。利用摩尔-库伦理论可以得到以单位荷载、荷载作用面大小和荷载作用位置与滑动面距离为参数的关系表达式,结合Felenius法得到了以荷载因素为参数的改进Felenius法。以单位建筑荷载、荷载作用面大小及荷载作用位置为变量建立了10种边坡模型,利用改进Felenius法与GEO-STUDIO数值对模型进行求解,稳定性系数分别为5.8%,4.5%,22.1%,7.4%,15.3%,9%,8.5%,10.4%,6.8%和1.8%,2种方法计算结果最大相差为22.1%,最小相差为1.8%,且相差值大部分在10%以内。结果表明:边坡稳定性系数的大小主要与荷载P和滑动面上任一点到荷载两端的夹角β有关,P和β越小边越稳定,且改进Felenius法对坡顶荷载下的边坡稳定性评价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82.
泾阳南塬裂缝洞穴很发育,加之当地居民为了提高农业产量一般都采取漫灌方式浇地,这导致了南塬黄土滑坡频繁发生,给当地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研究裂缝对黄土滑坡的影响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现场灌溉试验、地下水位测量和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基于非饱和土渗流和强度理论,采用简化Bishop方法,计算黄土斜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南塬塬下在4~5月地下水位最高,平均在地面以下10. 73 m,2015年内变化幅度约为5. 0 m;塬上地下水位埋深约为31. 60 m,年变化幅度较小。农田灌溉水位高出地面约5. 0 cm,历时约100 min。在缝深小于9. 26 m时、距离塬边50 m范围内不灌溉和高的地下水位情况下,裂缝塬边距小于20 m时,泾阳南塬斜坡稳定安全系数随着裂缝塬边距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裂缝深度增加而减小;当塬边距大于20 m时,稳定安全系数随着裂缝塬边距和裂缝深度的变化较小,黄土斜坡均处于不稳定状态或者极限平衡状态。得出了保持黄土斜坡稳定时裂缝深度、裂缝位置的临界状态线。当处于状态线以内时,斜坡稳定;否则,不稳定。1976年以前的斜坡稳定性结果验证了以前南塬很少发生滑坡的现象。高的地下水位下,距塬边50 m外灌溉还是不能保证斜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283.
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借鉴黄土地区已建或在建公路项目的经验,结合公路工程的特点,从湿陷系数的测定、构造物类别的划分、建筑场地湿陷类型和湿陷等级的判定等方面对公路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目前执行的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来源于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经验,不能完全适用于公路工程建设的需要。建议:对填土高度大于10 m的重要构造物,当基底压力大于300 kPa时,宜按实际压力测定黄土湿陷系数;挖方路堑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判断黄土的湿陷性;湿陷性土层计算深度可根据沉降计算中压缩层深度的确定方法而定。 相似文献
284.
引水暗渠湿陷性黄土-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时程分析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引水暗渠灰土挤密桩单桩—土体模型的动力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桩顶的位移最大,桩与土接触位置桩的位移比土的位移大,桩竖向中心节点的应力很小,桩侧土体应力大且沿径向增大,桩底土体应力随深度增大减小趋势不明显.这些变化规律为多桩与土相互作用时节点位移和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和群桩—土体模型是否产生群桩效应分析提供参照依据,同时为桩—土—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提供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285.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桩基浸水载荷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了钻孔灌注桩(桩径为0.8 m,桩长为18 m,浸水坑边长为20 m)大型原位浸水载荷试验,设置了天然状态下和浸水状态下的2种工况,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历史上月最大降水量3倍的试验浸水量条件下,浸水主要影响区域在地表下8.5 m以内;浸水试桩侧摩阻力分布呈"单峰"形态,负摩阻力分布在桩身3~9 m的区域,其强度为-0.5~-2.2 kPa,较土体饱和条件下的数值明显偏小;天然状态和浸水状态下桩基承载能力差异较小,未浸水试桩的极限荷载是浸水条件下的1.06倍;但变形差异显著,浸水试桩在极限荷载下的变形是未浸水条件下的7.76倍。因此,建议在对应条件下可采用按沉降量控制的桩基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86.
以延安黄土梁峁地区城市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某建筑高边坡双排桩支护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程序Marc,建立数值计算模型,研究双排桩的受力机理。主要分析了桩土接触、桩体刚度、联系梁刚度、前后排桩体长度以及桩距对双排抗滑桩受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土体强度减小,后桩与土体的接触部分向桩顶发展,而前桩的接触部分则从桩顶向下减少;前桩上半部分拉应力较大,尤其在边坡根部,应力达到最大,而后桩的最大应力出现在桩顶部以下14~15m处;前、后排桩最大拉应力之比约为3/2,在承载力计算时,弯矩按3/2的比例进行分配;桩顶联梁的高度取桩身直径的60%~70%,前后桩净距取桩径的1.5倍~2.0倍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87.
运用神经网络估算黄土边坡的安全系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自学习和实时处理等特性,以黄土边坡实例作为输入样本,建立神经网络BP模型,并以安全系数作为输出值,估算黄土边坡稳定性的安全系数.通过试验数据对比,所得安全系数误差在6%以内,表明该计算方法可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288.
昕水河流域黄土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昕水河流域的地质构造、地貌格局、新生界松散堆积物特征为基础,以黄土地貌为主体,着重分析了黄土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得出了土壤侵蚀的形成与黄土堆积同步进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89.
模糊综合评判在黄土湿陷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因素,给出了黄土影响湿陷分级的4个定量指标的隶属函数,利用所给隶属函数对黄土湿陷性等级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建立了黄土湿陷等级分类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290.
黄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影响着黄土地区边坡和路基等的稳定性,抗剪强度特性与土体的含水率和干密度密切相关。通过制备不同含水率和干密度的重塑黄土试样,通过室内直剪试验和核磁共振测试对重塑黄土的抗剪强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含水率的情况下,重塑黄土应力应变曲线有峰值点存在,呈现应变软化特性;在高含水率的情况下,应力应变曲线没有明显峰值,呈现应变硬化特性。随着土样含水率变大,黏聚力显著下降,内摩擦角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土样干密度变大,其黏聚力增大。随后采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上述不同含水率和干密度状态的环刀样开展了含水量分布的测试,测试结果进一步从微观层面上解释了重塑黄土抗剪强度参数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