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1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的随机分组,降纤酶治疗组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各为26例,均在发病后48h内给药,并在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比较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结果是降纤酶组的患者痊愈率为30.7%,较低分子肝素钙组的15.4%显著地高出15.3%;在14天和21天时,降纤酶治疗组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较低分子肝素钙组分别高出19.0%和25.8%,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效果,即降纤酶药物较低分子肝素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无论是在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速度上,还是在疾病痊愈速度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对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的椎 -基底动脉缺血老年患者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与脑干梗死的关系。方法 分析 3 0例椎 -基底动脉缺血以发作性眩晕为表现的患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 (MRI)表现。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 >60岁 ,6例每日发作 1次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1h,2 4例为每日反复发作≥ 5次 ,每次发作持续 5~2 0 min,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 MRI检查前全部患者临床诊断为椎 -基底动脉缺血发作 ,头颅 MRI检查后确诊为脑干梗死。结论 对于单纯表现为发作性眩晕 ,特别是年龄 >60岁的患者 ,眩晕每日反复发作≥ 5次或每次持续时间 >1h,要高度怀疑脑干梗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青年人伴有血管狭窄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青年人伴有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120例,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临床疗效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青年人伴有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治疗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4.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回顾性分析了4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14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33例)发病3d内的心电图,并以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显示:两组AMI患者的QTcmax、QTd和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而恶性心律失常组的上述指标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显著增大(P<005~0.001)。提示QTcmax延长和QTd、QTcd增大与AMI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测定上述指标对AMI近期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5.
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骨梗死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病人均行X线平片,CT,MRI检查.累及股骨下段、胫骨上段、胫骨下段、股骨颈,胫骨粗隆.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中期CT表现为髓腔不均匀钙化,晚期MRI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X线平片对中晚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行床旁超声心动图对住院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48例早期行床旁超声心动图的AMI病人与76例于心梗入院15天后行超声心动图的AMI病人,比较两组病人射血分数(EF)值及三个月的死亡率;依心梗后EF值35%为界限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结果依入院天数分组病人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三个月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EF%值分组,两组间三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AMI病人早期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有利于改善其预后、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7.
Protective effect of inosine against cell death after photochemically induced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was investigated in adult rats.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inosine was started 24 h before operation and continued till the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The TUNEL method and Nissl staining were used to identify apoptosis and necrosis, respectively. TUNEL-positive cells were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necrotic core and normal cortex. The mean maximum area of the necrotic cores and mean number of TUNEL-positive cells 24 h after operation were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nosine-treated rats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saline-treated control animals. We suggest that inosin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both necrosis and apoptosis following cerebral ischemia induced by photothrombosis in adult rats.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方法严密心电、血压监测;实施拔管后的护理;抗凝治疗的护理及心理疏导;术后卧床休息、饮食进行合理的指导。结果37例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加强术后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后精心护理及严密监护,积极处理是介入治疗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不同运动强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分析循环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的差异表达与靶基因及基因功能. 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40只,分为4组, 每组10只, 分别为假手术组、单纯心肌梗死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continuous moderate training, CMT)组和间歇高强度运动(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T)组, CMT组和HIT组大鼠接受运动治疗8周, 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 用基因芯片技术测定4组大鼠模型循环miRNAs差异表达, 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不同运动强度下循环miRNAs相关靶基因及基因功能. CMT组和HIT组的治疗显著改善了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和运动耐量, HIT组显著优于CMT组. 单纯心肌梗死组与假手术组相比, 明显上调的循环miRNAs有14个, 明显下调的循环miRNAs有4个. 与单纯心肌梗死组相比, CMT组明显上调的循环miRNAs有11个, 明显下调的循环miRNAs有2个; HIT组明显上调的循环miRNAs有53个, 明显下调的关键miRNAs有41个. 与假手术组相比, 单纯心肌梗死组心肌相关循环miRNAs的差异表达有miR-26a-5p, miR-92a-3p和miR-378a-3p; 与单纯心肌梗死组相比, CMT组有miR-92a-3p, HIT组有miR-34c-3p, miR-23a-3p, miR-98-3p, miR-208a-5p和miR-92-3p. 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和运动耐量的改善作用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其循环miRNAs及心肌相关循环miRNAs的差异表达数量明显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循环miRNAs差异表达有望作为运动强度和运动效果判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0.
采用分子杂交技术观察了实验性脑梗塞大鼠缺血区皮质、纹状体、海马的HSP70mRNA转录水平的动态变化 ,从基因水平探讨了急性脑缺血发生发展的病理规律及机制。结果提示 :皮质、纹状体HSP70mRNA在大脑中动脉梗塞后 1h、3h、6h、2 4h和 4 8h显著表达 ,海马仅 2 4h和 4 8h显著表达 ,表明HSP70mRNA表达与脑梗塞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能针对性改变这些基因的表达 ,以提高机体对损伤的耐受能力 ,那么对脑缺血损伤的修复及预后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