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92篇 |
免费 | 626篇 |
国内免费 | 18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60篇 |
丛书文集 | 83篇 |
教育与普及 | 39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篇 |
现状及发展 | 49篇 |
综合类 | 5768篇 |
自然研究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98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126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102篇 |
2017年 | 159篇 |
2016年 | 168篇 |
2015年 | 207篇 |
2014年 | 276篇 |
2013年 | 219篇 |
2012年 | 296篇 |
2011年 | 299篇 |
2010年 | 229篇 |
2009年 | 235篇 |
2008年 | 208篇 |
2007年 | 323篇 |
2006年 | 278篇 |
2005年 | 250篇 |
2004年 | 234篇 |
2003年 | 236篇 |
2002年 | 197篇 |
2001年 | 180篇 |
2000年 | 146篇 |
1999年 | 183篇 |
1998年 | 122篇 |
1997年 | 98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96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88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64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3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电解质溶液模型、相平衡计算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系统地介绍和讨论了作者在这方面的工作。指出对Pitzer模型和作者提出的电解质溶液水化平衡模型建立各自相应的普遍化温度关系,结合所提出的固液平衡级计算方法,可以预测工业过程所涉度的高温、高压、高浓度范围内复杂体系的热力学性质,解决此类过程集成模拟优化的瓶颈问题。此外。还介绍了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弱电解质体系热力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棉花种子新陆早1号为材料,研究了20~12℃、20~8℃、20~2℃、16~8℃、16~2℃、12~5℃六种不同变温分别处理1天、2天、3天、4天、5天后的发芽率,初步认清了棉花种子变温与冷害的关系.结果表明,变温的幅度及低温的程度是决定冷害的主要因素,低变温的持续时间也是影响冷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粉粒体气力输送垂直管的压力损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作者工作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固体粒子在气流悬浮下垂直管内流动阻力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了固体粒子稀相流垂直管内适用的压力损失计算式。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大采高工作面过上层煤柱影响区域的顶板压力情况及采取的有效措施,简述了大采高工作面顶板活动规律及过上层煤柱影响区域时应注意的问题与经验。 相似文献
6.
复杂条件下的低渗透油田生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了启动压力、毛管力、重力等因素的情况下 ,推导了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时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数学模型 ,并分析了上述 3种因素在数学模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对于水湿油藏 ,毛管力和启动压力的存在使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液指数增加 ,重力则使无因次采液指数降低 ,而对含水率的影响与地层倾角有关。 3种因素均对无因次采油指数无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对胜利油区大芦湖低渗透油田的含水率和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进行了实例计算 ,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钢丝网加强与不加强聚四氟乙烯膨胀节及不锈钢膨胀节的爆破性能,提出了不锈钢膨胀节的最大爆破压力算式,利用该公式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一个以工作狂闻名的国家,企业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这种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带来了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过分的集团意识也带来了繁重的生理压力和沉重的精神压力,使人疲惫不堪,造成过劳死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马春生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
本文对研制的机械直读式液氨计量表进行了试验设计和探索性试验研究,找出了影响计量表计量示值误差及压力损失关键性因素的主次、优水平及优水平组合。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液氨计量表的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从世界石油经济和供求前景分析出发,得到了石油工业上游领域必须重视难拿储量、重视改造挖潜、重视增产增效、重视提高探井水平的结论。从这些必须要重视的技术领域出发,分析了地质特点、储层特点和经济技术特点,指出了完成这些艰巨任务必须要采用低压欠平衡钻井技术。最后介绍了国外低压欠平衡钻井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西南石油学院近7年的储备研究成果,介绍了我国低压欠平衡钻井技术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