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33篇
丛书文集   75篇
教育与普及   5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935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从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两个实际问题出发,抽象出定积分的概念这一教学过程。剖析了蕴涵其中的分解、化归、归纳、符号、代换等数学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22.
谢琳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70-172
计算机图形设计以其独有的优势代替传统手段成为艺术设计领域里的必要工具,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也就在各艺术院校孕育而生。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推进设计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在各院校的课程设置与重视程度各有不同。在当前艺术教育的背景和现状下,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应该如何定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23.
本文旨在探讨语文教学如何将美术的有关内容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功能,调动多器官参与,以灵活的方式激活语文的课堂教学,开发大脑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4.
一篇辞章之内涵,就"意象"而言,乃由"意象"之形成、表现、组织与统合等层层迭合而成.如以其篇章组织来说,则涉及的就是"章法",而"章法",简言之,乃梳理内容"本末先后"之逻辑规律或模式;如镇定"意"与"象"之"二元",单单就其"本末先后"来看,既有"移位"的"先意后象"与"先象后意",也有"转位"的"意、象、意"与"象、意、象".本文即着眼于其"转位结构",先探讨其理论基础,然后观察其辞章表现,以见出意象"转位结构"之梗概.  相似文献   
125.
本文论述了色彩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对文学、美术、设计艺术加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以及文学、美术、设计艺术的色彩语言的共性和差异,正确使用色彩语言对设计艺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6.
本文研究含有nullor元件的一般线性时不变网络的全符号网络函数。定义了电压图、电流图及公共树后,不需电路变换,也不需构成信号流图,就可以用数码运算产生符号网络函数.  相似文献   
127.
本文论述了凯德洛夫的代表作《列宁与科学革命》中的一些僵化思想和简单化作法。  相似文献   
128.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喻──以味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喻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古代文论之千古妙喻。先秦时期,人们发现了“食味”与艺术“余味”之间的关系:西晋时期,将“大羹遗味”引入诗文评论,渐次形成“以味喻诗”的传统。经梁之钟嵘首倡而产生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唐之司空图以“味”为衡量诗歌艺术标准,重视诗歌艺术规律──“醇美”。宋之杨万里“以味不以形”而论“江西宗派诗”。今人周振甫解答了诗歌评论中数百年的悬案,钱钟书以“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通感”,阐明了“以味喻诗”长盛不衰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9.
我们在此给出一个在意大利IDS—80图形计算机系统上实观的符号库。我们扼要地概述了该库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这个库是一个遵循机械设计统一标准UNI的标准符号库并且我们的方法(模型扩张)是新的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0.
课堂教学艺术点滴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备课艺术、导课艺术、教态艺术、 应变艺术及结课艺术方面来谈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