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王希坤 《系统科学学报》2004,12(3):39-42,48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源头之一 ,《道德经》构造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千百年来 ,人们对“道”的解释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 ,老子的“道”天然地包含现代混沌学里所说的“混沌”思想 ,如以现代混沌学的理论解释《道德经》时 ,《道德经》变得更加易于理解。试图给解释《道德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2.
就目前看来,僧安道壹的作品遗迹,主要在公元553-580年间,是中国历史的北齐到北周。直到1995年山东东平洪顶山僧安道壹作品的集中发现,其中包括丰富的题记与确切的纪年。由此兴起了对于僧安道壹作品研究的热潮。在其遗存的作品,题名《安公之碑》是其佛学与艺术思想、个人艺术气质的集中表现。本文将《安公之碑》从文本、话语、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于僧安道壹的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3.
与洋务派官员相比,晚清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将"中体西用说"推进到"道器说",率先将变革的内涵由经济技术层面扩展到政治体制变革,是对当时洋务派官员思想局限的一个理论突破,但另一方面,郑观应仍然固守着对儒教和道教的理论核心"道"的执着追求和信仰。对道的迷信和对以基督教为核心之一的西方文明的本能排斥成为以郑观应为代表之一的晚清改良主义思想家的思想特征和最后精神底线。  相似文献   
44.
李奎报是高丽王朝最重要的寓言作家。他的寓言无论思想与艺术都具有特色,而且体裁多样(包括散文体、诗体、假传体)。可惜,中国很少有人研究过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45.
庄子言意道关系历来多被歧释为“言不尽意”,如果以庄子大道哲学为俯视点,深入庄子傲世却又无奈自慰的心态,挖掘出潜藏于其特定语式中欲吐而未明的“忘意得道”思想,借助对庄子“忘”哲学内涵的正确阐述,则能揭开庄子言意道本质关系实乃言能尽意、忘意得道的本质,对提出庄子文以明道思想也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46.
强昱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11-14,33
作为名的组成部分的数,在老子哲学中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不同数字的交错运用,固然促进了表达的生动活泼,但更为重要的是同形上学具有内在的关联,包含着复杂的意蕴。  相似文献   
47.
就外延看,“形”指有形,“象”既可指有形,也包含无形。从实质层面看,形是既成而不能变化者,象是能变化者。形偏于“形状”义而不及内在之生机、生命、精神。或者说,形之内无“对”,形只与形之外的他者相对,形的动因往往被理解为形之“上”者、“前”者。象皆有“对”,即内含相反相成之“对”,故而“象”既指外形,也指内在之质、生机、生命、精神。形与视觉对应,象则是对内外之形的精神(对“感”)呈现。“象外无道”,及“形上”“形下”等观念正基于形与象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48.
"因"这一范畴在老子以后的先秦道家理论中,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在现实中落实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国语》、《黄帝四经》中多提及"因天"思想,即顺应天道,《管子》中创造性的提出"静因之道"命题,完善了道家的方法论,为此,通过对以上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因"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9.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中,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而在这特有的文化内涵中,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哲学底蕴——道家的隐逸思想,独特的自然山水的基本格调,都和魏晋时期的隐逸文学有着莫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50.
礼学思想是《老子》一书的重要内容。老子不仅不反对礼,而且还提倡礼治。老子为周柱下史,对周礼熟稔于心,此为老子提倡礼的基本前提;礼与道内在相通,在某些层面上两者有一致的内涵,此为老子提倡礼兼容礼的内在原因;《老子》一书有数处或明言礼之为用,或渗透着礼的精神,此为老子提倡礼的具体表现;新出土的文献也为老子提倡礼的观点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