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9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525篇
系统科学   375篇
丛书文集   175篇
教育与普及   3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59篇
综合类   9540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403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471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442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612篇
  2006年   525篇
  2005年   470篇
  2004年   404篇
  2003年   431篇
  2002年   343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282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266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78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150篇
  1991年   151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41.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5,50(Z1):111-111
The average geothermal gradient in the Qin-shui Basin, Shanxi Province, North China, estimated from temperature logging data of 20 boreholes is 28.2±1.03℃/km. Th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39 rock samples are measured and 20 heat flow values are obtained. The estimated heat flow ranges from 44.75 mW7m2 to 101.81 mW/m2, with a mean of 62.69±15.20 mW/m2. The therm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inversion of vitrinite data, using Ther-model for Windows 2004, reveals that the average paleo-heat flow at the time of maximum burial in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is 158.41 mW/m2 for the north part, 119.57 mW/m2 for the central part and 169.43 mW/m2for the south part of the basin respective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uried history of the strata indicates that the age for the end of sedimentation and the beginning of erosion for the basin is 108-156 Ma, and that the eroded thickness of the strata is 2603 m in the north, 2291 m in the central, and 2528.9 m in the south of the basin respectively. The "higher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lower in the cent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paleo-heat flow coincides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bed methane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which shows that the coal-bed methane is controlled by the paleo-geo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basin.  相似文献   
942.
LM_2钢经1050℃快速加热淬火后,基体晶粒尺寸可细化至4.2μm 以下,碳化物平均截线长小于0.32μm。处理后的钢在830~850℃,■=(1.0~2.3)×10~(-2)min~(-1)变形时均可获得较好的超塑性,其最大延伸率为183%,而流变应力仅55.2MPa。在超塑变形中,碳化物长大倾向比单纯温度作用下要大,但不明显。由于该铜原始组织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一次碳化物,直接影响其超塑性的较好发挥。  相似文献   
943.
944.
故障定位是机载BITE的重要功能,定位结果的准确性对维修测试有着重要影响。基于多信号流图模型,在构造故障-测试关联矩阵和故障-故障关联矩阵的基础上,引入故障信息矢量和故障定位矩阵,并给出适用于机载BITE故障定位的矢量描述和矩阵定义,进而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故障定位算法。实例验证表明,该算法能够对系统中的故障源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945.
"5.12"大地震后,甘肃陇南山区地质环境急剧恶化,崩塌、落石、滑坡和地裂缝频发,导致燕儿沟流域内山体更加破碎,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源条件。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形成泥石流,严重威胁灾区的生产生活。根据现场调研,对燕儿沟泥石流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泥石流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结合燕儿沟泥石流形成发育特点,提出了以稳定沟床和排导为主;主、支沟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及生物水保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建议,也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6.
采用量纲分析法建立实验相似理论并建立模拟实验平台,采用示踪剂方法观测在不同套管间距、流量条件下的流场分布情况,并用高清相机记录。以此归纳总结出盐岩水平溶腔腔内卤水运移可分为三个作用区:对流扩散区、缓冲扩散区和饱和沉淀区。计算了各区域的运移范围,并将实验得出的数据依据相似比换算成实际工程中的数值,为现场盐岩水平溶腔的高速高效建造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47.
提出了一种用于配电网快速潮流计算和仿真信息可视化的新方法:结合十字链表与关联矩阵,给出了阻抗矩阵自动生成算法,并可以任意顺序求解各支路电流和各内节点电压;提出了基于right-looking LU分解法的并行高斯消去算法,利用GPU(图形处理器)加速求解复系数回路阻抗方程组;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对潮流计算结果进行仿真可视化.仿真算例表明,该方法对节点编号无特殊要求,适用于有环、无环的配电网潮流计算,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仿真结果显示直观形象的优点.  相似文献   
948.
利用侧面透明的模型箱和铝管半模桩模拟了开口管桩在砂土中的沉桩过程.分别测量了不同桩径和不同相对密实度开口管桩完全闭塞时的土塞高度.结果表明桩径越大,相对密实度越小,则土塞高度越大.利用高分辨率数码摄像设备观察到了土塞形成的三个阶段,重点分析了土塞内几个特征砂颗粒的移动轨迹和压桩过程中孔隙率和接触数的变化,从细观尺度出发探讨开口管桩沉桩过程中砂土的变形机制和土塞形成机理.利用Geodip软件分析了桩土接触面处的砂粒长轴定向和平均配位数,分析表明,土塞形成过程中颗粒原先的结构被打破以及发生了剧烈旋转,颗粒重新进行分布.在模型试验基础上,通过二次开发PFC2D颗粒流程序对沉桩全过程进行离散元仿真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PFC2D能够模拟开口管桩从开始刺入砂土到形成土塞并最终呈现闭口管桩性态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949.
涡旋射流控制逆压梯度平板边界层分离的涡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涡旋射流控制边界层分离的物理机理,设计、搭建了涡旋射流控制逆压梯度平板边界层分离实验台,在此基础上对低雷诺数下平板边界层分离及射流控制进行了实验和数值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射流控制方式的统计特性及射流控制效果,揭示了射流流场大尺度相干结构的演化规律.射流瞬时流动细节的研究表明:发卡涡和类发卡涡是逆压梯度环境下直射流和斜射流中比较典型的涡结构;在斜射流中,随着类发卡涡的发展,射流孔下游发展成熟的类发卡涡涡腿外侧出现了不断增强的次生流向涡结构;次生涡结构对壁面附近能量的增大和质量的输运、耗散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对比发现,斜射流控制流动分离的效果明显优于直射流.  相似文献   
950.
苍鹰翼尾缘结构的单元仿生叶片降噪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逆向工程方法提取苍鹰尾缘非光滑形态的降噪特征元素,由此建立了仿生叶片结构模型;采用基于Smagorinsky亚格子应力模型的大涡模拟,结合基于Lighthill声类比的FW-H方程,分别对仿生尾缘锯齿叶片和标准叶片的流道模型进行了三维流场及声场的数值计算;通过分析仿生齿形结构对叶尾迹流场的影响,研究了仿生尾缘齿形结构的气流噪声控制机理.结果表明:仿生尾缘锯齿结构叶片的总A计权声压级比标准叶片降低了9.8dB;叶片尾缘锯齿结构可以改变流场噪声峰值的分布规律,从而降低了噪声峰值,且大部分频率范围内的气动噪声均有所降低;仿生尾缘锯齿结构可以改变各截面尾迹涡的脱落位置,从而增大了涡心之间的距离,抑制了脱落涡对尾迹流动的扰动,进而减小了叶片表面的非定常压力脉动和尾迹涡引起的气动噪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