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5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20篇 |
教育与普及 | 5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0篇 |
现状及发展 | 8篇 |
综合类 | 3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兰州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区内地貌类型以黄土梁峁、勾壑为主,还有山地与盆地,黄河由西向东贯穿兰州盆地,黄河南北两岸形成多级阶地。天然植被以干草原为主,向北逐渐出现荒漠化草原,局部的山地分布着森林和灌丛,以兴隆山和马衔山为例,除此之外,以农田所占据,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分布着啮齿动物群。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抗旱造林技术,长期以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和探索。通过十几年的林业一线工作,研究总结出了黄土高原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即在土壤蓄水保墒、树种选择与林种确定、密度与林分结构确定、苗木保护与处理、栽植技术抚育管理六方面采取综合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刘东生是著名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今年已83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他最初从师杨钟健先生研究鱼化石,1954年后他瞄准了黄土这一中国科学界的优势资源,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黄土在刘东生的手里变成了黄金,多年后他的洛川黄土剖面被国际黄土学界和第四 相似文献
15.
波浪谷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有关波浪谷这种奇怪岩石的形成记载是这么说的:波浪谷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1.5亿年前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纤细的岩石纹路实际上是清楚地展示了沙丘沉积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0年黄土高原6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和FVC时空变化特征及极端降水对FVC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总降水量PRCPTOT、中雨日数R10mm、大雨日数R20mm、强降水日数R25mm和降水强度SDI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区域西部和北部强降水总体增加,但区域南部呈干旱化。2000—2020年黄土高原FVC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集中分布在区域中东部,占区域总面积的32.00%;显著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南部少部分地区,仅占区域总面积的4.91%。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F... 相似文献
17.
由于长期的植被破坏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壤环境的恶化是无容置疑的事实。问题是我们怎样做才能改良土壤,使其有良好的结构和最高的肥力,从而生产更多更好的第一性产品。我们知道,森林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最广,生物总量最大的植被类型,而且具有最高的种的多样性、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很高效能流程复杂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本文就黄土高原土壤改良中森林的作用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19.
任燕 《渭南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5(2):85-89
根据建国以后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程经历了振荡期、徘徊期、增长期三个阶段,分析了粮食发展的趋势,预测了2000-2023年七个不同年份全区和分区粮食的总产,并在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行综合考察与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各地粮食生产及地貌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国家粮食政策,提出了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策和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主建立单、混播栽培草地,研究叶片N、P、K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区栽培草地N、P、K养分限制及循环利用策略,为栽培草地的合理建植、施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不同牧草配比草地中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叶片养分重吸收效率均为N>P>K.无芒雀麦N、P、K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紫花苜蓿.单、混播下紫花苜蓿养分重吸收效率差异不显著,混播下无芒雀麦养分重吸收效率低于单播.不同牧草配比草地中,紫花苜蓿趋于w(N)∶w(P)>16∶1,无芒雀麦w(N)∶w(P)<14∶1,表明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的生长分别受P、N限制,二者生长均不受K限制.因此,混播草地牧草叶片养分重吸收受混播种类搭配和比例的影响,其中P重吸收效率和混播比例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