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4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SiMnCr系高强度钢组织转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SiMnCr试验用钢,分别进行了淬火、等温淬火和空冷处理,并分别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测定了CCT曲线,淬火态下获得板条马氏体和其间的残余奥氏体薄膜组织,等温淬火得到贝氏体组织,锻造空冷状态下得到的以板条马氏体为主含贝氏体和少量位于板条间界的残余奥氏体薄膜复合组织,经300℃回火,无渗碳体析出。  相似文献   
22.
低碳含铌高强度钢流动应力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3.
张姝  晁文强 《科技资讯》2006,(24):126-126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24.
汪首元 《科技信息》2011,(23):341-341
高强度泵送砼配合比设计,高强度泵送砼可泵性理论分析,高强度泵送砼施工配比调整要点。  相似文献   
25.
梁国营 《科技信息》2010,(16):I0077-I0078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于其无损、快捷的作用于病灶部位,使病变组织瞬间凝固坏死,因此,相比传统的医学治疗手段,具有深远的医学应用价值。却由于当时缺乏成熟的定位和成像技术而停止不前。直到最近二十年,随着精确定位和成像技术快速发展,HIFU技术潜在的各种优点以及不足之处,不断呈现于世人面前。本文就目前国际上对HIFU技术的研究和医学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比轧制试验和材料显微组织分析,发现高强度船板表面裂纹所处部位有明显的氧化原点、氧化脱碳和晶粒长大特征,且不同的加热和轧制工艺会影响裂纹的扩展.高强度船板表面裂纹不是加热、轧制时新产生的,而是原连铸坯缺陷经加热、轧制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27.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马氏体的价电子结构及其强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林  戴天时 《科学通报》1990,35(12):891-894
  相似文献   
28.
一、概述自1977年在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召开世界首次重离子聚变(惯性约束聚变)研讨会[1]以来 ,这一重要课题已引起各国和我国学术界的重视[2],先后已召开过十次国际大型会议进行交流探讨。由于德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重离子加速器和电子冷却束流存贮环 ,所以国际上研究的重点已从美国移到德国。德国重离子研究所(GSI)的玻克教授[3](Prof.R.Bock)成为该项目首席科学顾问之一。惯性约束聚变的实现方案有两种 :一种是用强流、中能重离子束流 ;另一种是激光炮束。总的说来 ,由于起动经费较低 ,所以搞激光…  相似文献   
29.
实验结果表明:30CrMnSiA钢的下贝氏休组织具有最小的氢脆敏感性。  相似文献   
30.
27名体育系男生完成30次短间歇纵跳,测定其运动能力和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同时测定运动前后的腿部静力力量和视-足反应时,揭示短时间、高强度运动疲劳的生物学规律,为运动训练实践中对疲劳的认识和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