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28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9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利用偏振荡膜对露天石质文物进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强光照射常常会加剧露天文物风化、胀裂、酸、碱盐腐蚀等化学损害和物理损害,提出了一种利用双层偏振片消光原理,给露天石质文物敷贴偏振薄膜的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和避免强烈的阳光对露天石质文物的损害,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92.
构造控制性裂隙分布对巷道稳定性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巷道围岩裂隙的分布特征角度,初步探讨了裂隙因素以及地应力状态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指出今后应进一步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3.
首先讨论了采矿科学的概念,认为“采矿科学既是与采矿主体活动相关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知识体系,也是与采矿活动产品,采矿活动过程的副产品有联系的生 环境、社会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体系及加工过程;是从采矿工艺学到采矿人类学连接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而探讨了采矿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任务;采矿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分支领域;简要讨论了采矿科学的发展结构与规范体系;采矿科学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及任务;最后是关于采矿科学  相似文献   
94.
20世纪初期,美国采矿工程师丹尼尔·巴杰林在亚利桑那州北部沙漠,发现并确认巴杰林陨石坑后,人们始相信直径数百米以上的小行星或彗星从天而降时,可能会重创地球,导致生灵涂炭;才相信"杞人忧天"并非庸人自扰!  相似文献   
95.
在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行各业对于矿产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显著提升矿产资源开采效率、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现代化采矿工艺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采矿工程当中,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采矿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6.
阐述了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法的概念及其与传统的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的区别。通过分析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法的工艺过程,设定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法模拟系统的功能、结构、模块组成等,建立起露天-地下联合采矿法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97.
分析了采矿类专科人才的培养定位和2l世纪对其基本能力的要求,指出应树立终生学习观和“采矿精神”,应具备技术指挥、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8.
为了给采矿扰动下的矿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及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以芦岭矿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8a五期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借助3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理论揭示矿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再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采矿扰动情景下矿区2025a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  相似文献   
99.
本文以某煤矿工程为例,在了解该煤矿井下采矿生产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研讨采矿生产技术的应用方法,旨在提高井下采矿生产质量和效率水平,可供其他煤矿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0.
关于地下岩盐溶腔利用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盐的蠕变、卤水的热膨胀以及卤水的渗漏是影响地下岩盐溶腔长期演变过程的三个主要因素.综述了国外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外学者所得到的一些结论.由于我国对岩盐溶解机理、岩盐溶腔的利用以及岩盐溶腔长期演变特性的研究相对薄弱,提出了在地下岩盐溶腔利用的过程中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