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30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59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Midas GTS,应用强度折减法对基坑边坡降雨影响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本文采用新乡市文旅城某基坑的相关土体数据,将基坑边坡的几何形状和土层条件转化成相应的参数模型,利用CAD构建二维模型并导入Midas,通过改变地下水水位、降雨持时和降雨强度,并进行施工阶段分析,将得到的基质吸力和安全系数进行对比.研究结论显示:...  相似文献   
82.
为桂林市某住宅小区设计一套雨水利用系统 ,以满足小区内浇洒道路、绿化、洗车之用。住宅小区占地4 0 4 4 0 4 m2 ,总建筑面积 1 1 1 6 1 0 m2 ,绿化覆盖率为 6 2 % ,道路占总用地面积的 1 0 %。水处理工艺流程为 :雨水→沉淀池→石英砂过滤池→蓄水池。调节池 2座 ,单池容积为 7× 1 0 3m3。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表明 ,全年可节余自来水 1 .6 96× 1 0 5m3,静态投资回收期为 8.0 5 a  相似文献   
83.
河岸杨树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截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岸植被缓冲带可以有效截留和吸收地表径流水中的磷素,从而减少进入湖泊水体中的磷。笔者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植被缓冲带并研究其生态效果,为减缓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湖泊提供参考。 【方法】选定太湖流域4块大小为20 m×50 m不同密度的杨树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在缓冲带不同宽度处地面下不同深度(20、40和60 cm)处平行埋设PVC管,每个宽度分别设置3组淋溶管作为重复,每组3个,作为地表径流水的收集装置。分别于4、5、6、7、9月强降雨后采集水样,低温保存并测定其中磷素质量浓度。分析不同季节各宽度和密度的杨树林缓冲带截留径流水中磷素的差异,以确定适宜的河岸人工林缓冲带。【结果】① 7月径流水中可溶性磷(DP)、总磷(TP)去除率达到最大值(36.91%、26.50%),PO3-4去除率在6月达到63.30%,4、9月3种不同形态磷的去除率相比6、7月有所下降,不同月份PO3-4、DP、TP质量浓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F=2.382,2.052,2.758,df=180),去除率与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 F=3.464,3.265,3.279; df=180)。② 径流水中污染物去除率与缓冲带密度并不呈简单的正比例关系。稀植杨树林河岸缓冲带杨树数量稀少,截留污染物能力不足; 密植杨树林河岸缓冲带由于栽植密度较大,不利于杨树自由生长,吸收含磷污染物效果不佳。栽植密度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宜栽植密度阈值。③ 随着河岸缓冲带宽度的增加,径流水中PO3-4、DP、TP质量浓度呈现下降趋势,截留率呈现上升趋势。河岸缓冲带对PO3-4的去除率最高,其次是TP,DP效果最差。不同宽度的缓冲带对20 cm深度径流水中PO3-4、DP的去除率较高,对40 cm深度的径流水中TP去除率总体高于20 cm深度的,60 cm深度径流水中PO3-4、DP、TP的去除率最低。在不同深度径流水中的3种磷素质量浓度在杨树缓冲带前15 m宽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 F=3.232,2.808,2.175; df=180); 之后随着宽度增加径流水中PO3-4、DP、TP的质量浓度变化不显著。15 m宽度的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平均去除率接近50 m宽度缓冲带的,说明15 m宽度的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污需求。【结论】杨树人工林河岸缓冲带在夏季对径流水中磷素的截留效果较好; 中等密度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素有较高去除率,但不同密度杨树林对于径流水中磷素截留差异并不显著; 15 m宽度的河岸缓冲带可以有效去除径流水中的各形态磷。含磷污染物只是造成湖泊湿地富营养化因素之一,合理的河岸缓冲带还应考虑对于其他污染物的截留作用。由于磷能促进植物苗期根系生长,因此在植物生长初期对磷的去除率较大。随着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磷素截留效率的动态变化尚有待长期的观测研究,以利于更为准确地评价其截留磷的能力。  相似文献   
8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低影响开发理念,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趋势。就重庆某海绵城市试验路段为背景,研究海绵城市生物滞留沟对路基水分场的分布问题。在强降雨情况下,采用数值试验模型分析防渗膜半包情况下生物滞留沟对路基水分场的分布;再结合现场原位试验,采用高密度电法测量降雨前后电阻率分布,分析路基雨水下渗的分布规律。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种路基结构形式能够满足海绵城市的吸、蓄、渗、净等要求。分析雨水下渗至路基的整个过程,得到路基水分场的分布情况;其中防渗膜对于降低雨水在车行道侧路基水分的增加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5.
以润溪湖为受纳水体,通过对8场降雨的径流水样和雨前、雨后的湖水水样SS、COD、TP和氨氮4项污染指标进行测试,采用平均浓度法计算每场雨水径流的EMC值,探究各项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对集水区内每场雨水径流产生的污染负荷和受纳水体在降雨前后污染负荷的增加进行了核算,并进行受纳水体污染物浓度增加值与雨水径流EMC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雨水径流EMC以SS和COD污染最为严重,两个采样点4项污染物指标雨水径流产生的污染负荷占到受纳水体污染负荷增加的45.00%~79.7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著,经不同采样点综合得到的回归直线能用于推算该区域内受纳水体污染负荷增加,预测水体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86.
初期雨水污染是雨水径流污染的主要贡献者。以粉煤灰和改性后的粉煤灰(MFA)为对象,研究其作为吸附剂时不同投加量、吸附时间、pH等条件下对初期雨水中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的影响,确定最佳吸附条件,并对吸附结果进行数据拟合,建立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MFA吸附效果明显提高,100 mL初期雨水中MFA投加量1.5 g、pH=8、吸附时间40 min时,对总磷的吸附效率可达93.83%;投加量1.0 g、pH=6,吸附时间40 min时,对COD的吸附效率可达77.66%。MFA吸附总磷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COD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87.
本文以某综合性露天公交枢纽站为例,介绍了雨水排水设计及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践证明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88.
为了研究降雨入渗诱发滑坡的机制,通过选取典型的土性参数,利用有限元法使用软件SEEP/W对均质砂土边坡进行饱和一非饱和渗流分析,模拟边坡降雨入渗的全过程,得到降雨入渗过程的入渗量、浸润深度和含水率的瞬态分布,再利用Bishop法使用软件SLOPE/W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搜索并计算最危险滑动面,得到该类型边坡的瞬态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89.
通过对某尾矿坝进行ABAQUS二维建模,运用了修正Mohr-Coulomb破坏准则建立了在降雨入渗条件下坝体的非饱和土流固耦合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采用合适的土-水特征曲线得到了非饱和边坡变形与应力的若干模拟结果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成果为继续研究尾矿坝在降雨入渗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
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系统的模拟计算,可以为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方案的调整与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以合肥市滨湖区塘西河雨水排水系统规划为例,讨论了美国环保局开发的暴雨径流管理模型(SWMM)的应用情况,主要选取超载节点和管道的模拟结果进行管网分析,找出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瓶颈”,以此为基础进行雨水排水系统规划方案的调整,达到缓解城市积水的目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为实际的城市雨水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