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30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59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为了探究地下水和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在分析强度折减法原理和渗流-应力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渗流-应力耦合数学模型;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BAQUS,计算出无地下水、有地下水以及地下水和降雨入渗共同作用三种工况下的边坡安全系数,并探讨了不同粘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泊松比、渗透系数、水头高度、降雨时间和降雨强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和降雨入渗会对边坡稳定性产生较大不利影响;边坡安全系数随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随水头高度、降雨时间和降雨强度增大而减小;而弹性模量、泊松比、各向同性的渗透系数对边坡安全系数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2.
73.
74.
雨水是城市宝贵的淡水资源,南京城区雨水资源量远大于杂用水需求量,雨水利用潜力巨大。通过示例,提出了住宅小区4种雨水利用方案,计算了各方案的工程造价、雨水利用量、渗透量及排放量,以差额投资收益率为指标进行了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结果方案3最优。  相似文献   
75.
根据三江平原水特点,研制成水资源动态模型FLOWAT。模型包括:1.流域地面径流(即产流)模型RAINWAT;2.流域地面汇流模拟模型FLOWAT;3.融雪径流通模型SNOWAT。这组模型联合运行可模拟计算流域全年降水量,地面产流和流域汇流的不资源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6.
根据雷鸣寺泉的位置、成因、水动力条件和泉水动态特征,探讨了用数值分析法中求解矛盾方程组的方法计算了雷鸣寺泉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进一步计算了雷鸣寺泉的资源量。  相似文献   
77.
压力流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放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屋面雨水排放系统,具有诸多的优点,与普通重力雨水排放系统相比更为先进。在选择同种管材的情况下单位面积的造价还相对较低。目前,该系统的技术已日趋成熟,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屋面雨水排放方式。  相似文献   
78.
针对近年来我国输电线路频繁出现风偏闪络事故,分析认为暴雨是造成输电线路风偏闪络的原因之一。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雨水电阻率、环境温度对棒板(棒棒)空气间隙交流放电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强度、雨水电阻率均使棒板(棒棒)空气间隙交流放电电压降低,其中降雨强度对棒板空气间隙交流放电电压的影响最明显;降雨强度I=2~14 mm/min时,棒板间隙距离d=0.4、0.6、0.7 m的交流放电电压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6.73%、6.54%、6.02%,而棒棒间隙的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2.66%、3.22%、3.07%;降雨强度对棒板交流放电电压影响大,对棒棒影响小;暴雨情况下环境温度的升高使棒板空气间隙交流放电电压升高,其最大变化幅度为7.03%。  相似文献   
79.
为探究在山地海绵城市建设中,植物对雨水径流的改善效果,根据重庆市雨水径流特征,配制模拟雨水径流,对10种本地植物进行为期2个多月培养实验,对植物的生长情况、模拟雨水中重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等定期检测。结果表明:植物有利于模拟雨水中氮、磷、COD_(Cr)的去除;培养45 d后,再力花培养组对氨氮去除率98. 3%;黄菖蒲培养组对总氮(TN)去除率96. 5%;水竹、德国鸢尾培养组对总磷(TP)的去除率达到90. 0%;大漂、美人蕉培养组对COD_(Cr)的去除率分别为79. 0%、76. 9%。总的来说,植物对模拟雨水中氮、磷、有机物的去除贡献率分别达到16. 9%~29. 9%、10. 0%~30. 0%、5. 5%~23. 9%。德国鸢尾、水竹、美人蕉、金鱼藻生长适应性及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推荐为人工浮岛、生物滞留带等海绵设施优先植物。  相似文献   
80.
采用O_3/NaClO协同氧化_吸附法对校园屋面雨水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吸附时间、搅拌速度以及初始pH对COD、氨氮、TP和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吸附等温线及动力学模型拟合。试验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的最佳投加量为50 mg/L,最佳吸附时间为60 min,最佳搅拌速度为200 r/min,最佳初始pH为7时COD,氨氮,TP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8.87%,81.90%,78.79%,78.50%。COD和氨氮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Freundilch模型,TP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模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的描述粉末活性炭对雨水中COD,氨氮和TP的吸附过程,相关系数均接近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