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1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九.一八”事变以后,李烈钧积极投射于抗日救亡活动,学主界对此 鲜有研究,本文的初浅考察表明,“九.一八”事变后李烈均所提“御外患、修内政”的主张,虽然带有其阶段的局限性,但总体上在于对抗日与民主的追求,因而符合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82.
社会批判理论的名代表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通过一系列理论作,特别是“单面性”这个重要概念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意识形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爱欲解放,为我们全面、深刻地把握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83.
顿红 《科技咨询导报》2007,(29):156-156
本文讨论了"经济范畴的人格化"的双重内涵,并分析《资本论》中体现出来的的经济行为特征,并进一步抽象出作为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范畴的人格化"的选择函数和约束条件,为马克思本人关于个人、阶级、社会的若干观点寻找经济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84.
阶层和阶级的分化冲突只是政党的根本成因而非政党制度的根本成因,李普塞特所代表的“阶层论”的错误就在于,将政党的成因当作政党制度的成因,因而误以为阶层和阶级的分化冲突是政党制度的根本成因。政党制度的根本成因是选举制度,因为执政党究竟是两个还是三个以上抑或一个,无疑取决于选民的投票选举,说到底,取决于多数票制还是比例制抑或混合制之投票选举制度,因而迪韦尔热所代表的“制度论”是真理。  相似文献   
85.
1977—1985年间,中国学界大量译介勃朗特姐妹的生平、创作、作品以及国外相关研究。阐释视野上,前期多援引马克思的评价,探讨作品女性解放、揭露现实等社会意义,观点雷同;后期逐渐聚焦于小说后面情节合理与否,见仁见智。阐释方法以阶级批评主导,但对人物和情节的人性化阐释明显由弱渐强,与阶级批评形成争鸣之势,折射出该时期中国涌动的回归人性、尊重人格、渴望平等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86.
《周礼》有关司法制度中保留了许多氏族制的残余。其中所载的复仇、发誓、象刑、众惩刑等反映了早期刑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周礼》所记载的司法条文为我国法制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在不远的未来社会,公司的形式及管理将出现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88.
非人类小说文本因主体性的缺失一直处于匿名状态,因而在新时期写作过程中不断地被不同的修辞方式所挪用。先后被叙述为:阶级矛盾、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立、生态环保问题等。直到人类中心哲学解冻后,才写出真正属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爱与冲突。从对新时期写作不同阶段的文本个案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9.
孙慧春 《科技信息》2013,(4):237-237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名作,这部小说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在艺术表现力度上,都称得上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一部作品。同时它的叙事和语言也使它成为一部经典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有其阶级的特点,主人公盖茨比的"old sport"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0.
1977-1985年间,中国学界大量译介勃朗特姐妹的生平、创作、作品以及国外相关研究.阐释视野上,前期多援引马克思的评价,探讨作品女性解放、揭露现实等社会意义,观点雷同;后期逐渐聚焦于小说后面情节合理与否,见仁见智.阐释方法以阶级批评主导,但对人物和情节的人性化阐释明显由弱渐强,与阶级批评形成争鸣之势,折射出该时期中国涌动的回归人性、尊重人格、渴望平等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