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18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软交换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以电话业务为基础的电路交换网络很难快捷、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采用软交换技术的方法实现传统的电话网络、Internet、无线网络等的互联互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语音、传真、视频、数据以及未来新型的业务。提出了软交换技术的特征、设计了软交换的网络体系结构、以及软交换技术在不同领域应用方法,提高了交换效率,改进了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32.
软交换技术在企业网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 ( NGN)的核心技术 ,软交换技术不仅可以融合数据、语音、传真和视频等多种综合业务 ,还可以将各种异构网络融合在一起 .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开放的业务应用接口 API,直接体现了网络融合 ,业务融合的思想 .本文在分析软交换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在企业网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
NGN新一代网络是以软交换为核心,采用开放、标准化体系结构提供话音、视频、数据等多种媒体业务服务的下一代网络[4].NGN是电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使得分组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络中已有的业务功能,同时还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功能.它的出现标志着新一代电信网络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34.
乐丽琴  李文方 《科技信息》2012,(32):288-289
本文结合现有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长途网的现状,总结新型的下一代(NGN)长途网发展驱动力,同时结合当前技术走向,探讨基于软交换的NGN技术如何在考虑了网络的继承性的同时以传统电话网络同样的品质和可靠性实现TDM的长途旁路(VoIP),并提出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研究与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35.
电力系统调度指挥系统是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系统之一,电网的发展对调度电话的数量、功能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度软交换系统是电力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电力通信软交换网络的系统结构和设备选型部署,并对其关键技术实现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介绍了软交换技术特点,分析了黄河防汛应急通信的业务需求,通过软交换应用测试结果分析,总结了软交换在黄河防汛应急通信中所能产生的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37.
李涛 《科技信息》2010,(28):I0242-I0243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支持。NGN是一个多业务融合的网络。本文介绍了NGN及其核心技术-软交换的概念,分析了NGN的四层网络分层模型,不同层次完成特定功能,由于其各层之间以开放的标准协议进行互联互通,使NGN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38.
移动通信业务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新业务需求的复杂,多变,多种业务的结合和交织更要求能有一套灵活的支撑系统。基于移动软交换网络以其建网成本低,易升级,便于加快新业务和新应用的开发,生成和部署,快速实现低成本广域业务覆盖,推进话音和数据的融合等优点,使其成为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核心。本文通过介绍了软交换的定义以及其主要功能,主要分析了软交换的优势及其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核心网采用电路交换的方式,在话务高峰时核心网网络资源利用率不均衡,调整繁琐。分组交换方式替代电路交换方式已经逐步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结合四平本地软交换核心层实际情况介绍IP化改造步骤,实施计划,及改造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笔者在分析了山西联通移动软交换Mc接口组网中与IP承载网双平面配合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通过SCTP多归属组网进行优化的思路和建议,以及改造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