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百科性辞书性质的语文应用词典。自它问世以来,以迄于今,学者们的研究一直未曾停止。在古代,从两汉迄至明、清,研究《尔雅》的著作甚多,但都是围绕着词义的注释和考证,或是文字的校勘和辑佚,大抵不出训诂学之范围。自清末以后至现代,《尔雅》注疏、考释类的研究仍有余绪,且向着更细致、更深入的方面发展;但另一方面,现代学者开始多角度、多方位地从宏观理论上、从方法论上转向对《尔雅》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训诂学,而是扩展到了词汇学、辞书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52.
《淮南子·地形训》部分语辞的解释或可商榷:“陆径三千里”当作“陆注三千”;“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不必疑误;“沙棠、琅玕”并为树名;“渤海”为西域塞外之水名;“倍”即“照原数等加”之意,不必训为“陪”;“竹箭”为大名冠小名之例;“蛤”字不必疑误作“蚧”;“菽,豆”之训以汉时语释古语;“菽夏生”之注当作“菽,火也。火旺而生,水旺而死也”。  相似文献   
53.
桂馥是清中期提倡汉隶并从理论到实践的先驱者,他的书法平实质朴和气息上的理智从容,堪称清代隶书直接两汉的典范.桂馥的《说文解字义征》可领略其致力于"说文学"文字训诂研究的顶尖成果,还有他的《缪篆分韵》和篆刻成就都对今天金石书法有相当的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其学术思想、学术精神、学术方法是当代书坛重要的宝库,但相比而言,他的成就与他的名声和地位未能对等,这就是本文作者理直气壮研究大儒桂馥的原由之一.  相似文献   
54.
55.
韩法良 《开封大学学报》2002,16(3):11-12,16
《前赤壁赋》中“舞幽壑之蛟龙”中的“舞”字的注释及该句的翻译似有定论。但从训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词义及古代汉语中中性词感情色彩的辨析,“舞”字之意应为“扭动”、“摆动”。  相似文献   
56.
《孟子》正文中包涵着丰富的训诂材料,其训诂形式、内容多样,方法巧妙,本文从正文训诂用语、训诂方法着手,举例分析其训诂特点,阐明《孟子》正文训诂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传统训诂不仅要解释古代文献的语言,而且还要根据现实的需要而对古代文献中所蕴含的意旨或叉理进行新的阐释,以求通经致用,同时也使得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文化传统能够融入新的时代并得到新的发展.训诂学家在对古代文献进行阐释的过程中往往将自己的哲学思考、政治学说及价值取向等观念融入其中,从而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可以说,古代的训诂大师们,他们的终极任务在于"解释"世界.综观中国古代哲学史,似乎可以这么认为:先秦时代创造了中国的元典哲学,而汉代以降主要是通过借助对先秦元典哲学文献的阐释来创立新说,从而推动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8.
王凤产 《中国科技术语》2011,13(2):51-53,56
依据<本草纲目>这一巨著,主要从植物名称训诂、植物分类学、植物形态描述及其生长环境等角度阐述李时珍对民族植物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59.
《淮南子.原道训》部分语辞的解释值得商榷:“柝八极”之“柝”当通“斥”;“阴阳为御”当作“阴阳为驺”;“无思”诸书引作“无为”;“与造化者俱”诸书引作“与造化逍遥”;“卫”不当释为箭竹名;“周于数”之“周”当训“合”;“通于不訾”之“訾”当通“赀”;“天机”意为自然之造化,高诱“机,发”之训可通。  相似文献   
60.
粮食作物古汉名训诂(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述有许多粮食作物名称.由于历史变迁,称谓嬗变,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整理,影响了科学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本文收集了62个豆类作物的古汉名并进行了考证,它们隶属7属11个种.该项研究沟通古今、沟通中外,可以促进我国作物栽培史的研究,在拯救、继承与弘扬古文化方面具有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