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6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文学的审美和功能是自文学诞生以来中西学者为之困惑、因之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许多西方美家如康德、施莱格尔、伍尔德等强调文学的审美而排斥其功能性。而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却是我国文学传统中的主导倾向,从孔子的《诗》可以“兴”“观”“群”“怒”,封建社  相似文献   
42.
晚清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学习引进西学是清廷应对危机唯一有效的手段.西学的引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之洞从不知到漠视,从片面肯定到大力兴办洋务.再到力主体制全面变革,其一生的行走轨迹与晚清社会危机渐深、西学渐入的节拍相应和,是晚清社会的典型映像.  相似文献   
43.
自戊戌变法开始,梁启超就开始实践其宪政思想,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其宪政思想却对以后的宪政思想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作用。文章在对其宪政思想的渊源,基本内涵等作探讨的基础上,对其宪政思想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44.
段俊平 《科技智囊》2012,(11):58-6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浪潮,文化的问题浮出水面,文化要不要全球化,尤其中国文化要不要全球化?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人近百年,从近期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来看,文化要有民族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中国文化不一定要全球化。从五四运动开始,国人认为中国的落后归结为文化的落后,于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占据了主流,以至于  相似文献   
45.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两次翻译高潮。这两次高潮在译者、目的动机、选材、翻译方式和途径方面都表现出迥异之处。本文旨在探讨这两次西学翻译的不同之处,以期对这两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6.
以鸦片战争为界,此前中国学习思想的整体特征,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主导,以经书(宋以后包括"四书")为文本的学习模式,学习思想体现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而以其它学习思想为补充的多元并立形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科技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其基本特征是中西组合型,其侧重点是批判传统学习思想,吸纳西方学习思想.中国向西方学习,争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器物技艺→社会制度→文化心理三个层次的依次递进,或者说经历了经济→政治→文化的逐渐递进.然而,三者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彼此渗透,因缘共生,反映到学习思想方面则大体是"中体西用"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论→"中西会通"论.  相似文献   
47.
基督教与近代西方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播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宗教传播又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这一关系在近代朝鲜半岛表现得非常明显:首先是近代早期朝鲜的知识分子被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所吸引,使基督教得以在朝鲜半岛扎根,并使西方文化在这里进一步传播。继而是19世纪后半期开港以后,西方传教士的不断到来,使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在朝鲜半岛以更大规模传播,并在朝鲜半岛的近代教育和文化“启蒙”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
19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教育家阿道夫·迦诺的《基础物理学》作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物理学教科书之一,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目前,中译本就发现有3种之多。通过梳理和分析文献,首先考察了《基础物理学》原著的风格和特点。其次介绍了李杕《形性学要》和伍光健《最新中学教科书》使用的底本及在晚清的编辑出版情况。最后以热学为例,分析中译本与底本在内容和翻译方面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对晚清科学翻译的特征做了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49.
明清之际"礼失求野"论之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末随着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中国士大夫开始学习欧洲科学和宗教。为消除接受西学的障碍,一些文人提出不同学说,为输入西学铺路,这些学说后来被清初学者所采用。文章试图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分析士人对西学的看法,特别是分析明清之际“礼失求野”论发展的源流及其在西学传播中的作用,希冀从整体上把握明末清初士大夫接受西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50.
"礼失求野"和"西学中源"是明清之际兴起于中国学者之间的两种对待西学的态度,两者都认为当时的中学已落后于西学,但两者也存在显著不同,前者不涉及两种文化的源流,只表明向西学学习的积极态度,而后者明确指出西学来源于中学。梅文鼎是清初历算大家,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很深刻的认识,"礼失求野"和"西学中源"的思想在梅文鼎身上都有明显体现,但其学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未曾论及"西学中源"思想,只是在晚年受到康熙帝召见后,才开始大力宣扬这种思想。其孙梅珏成也受到梅文鼎这种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