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分析地质构造形态与构造结构面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煤矿巷道围岩完整性的新方法.通过对现场实测资料回归分析,依据煤层底板等高线的曲率半径或断层法向落差及距断层面的距离得出相应的岩体完整性指数.  相似文献   
122.
剪切褶皱及其所赖以形成的滑动面──轴面劈理的成因是长期以来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在对剪切褶皱详细的宏微观观察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滑动面所具有的挤压和剪切的双重力学性质,并首次运用递进单剪变形理论解释劈理的成因,指出劈理作为一个物质面,其初始和最终的发育均垂直于应变椭球体的最小应变主方向,而在变形过程中二者发生斜交,从而很好的解释了劈理的双重力学性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剪切褶皱的形成模式,把剪切褶皱的形成分为六个主要阶段。该模式指出剪切褶皱并。是单纯的与层面斜交的剪切作用产物,而是在纵弯褶皱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纵弯褶皱作用形成初始褶皱,在褶皱转折端部位由于压扁作用形成与褶皱轴面平行的劈理,而在褶皱翼部则发生递进单剪变形而形成与轴面斜交的劈理,这些劈理在变形后期由于挤压而逐渐转至与轴面平行。岩层沿轴面劈理发生依次错动形成剪切褶皱。因此,剪切褶皱是纵弯和剪切两种机制联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3.
讨论了位于异性异厚介质中单层褶皱变形的情况。运用受力分析,建立了力平衡方程;通过刚性边界映象原理、艾里应力函数及平面应力和应变的关系,求得平衡方程中的弹性常数,从而获得了该边界条件下的主波长理论,并运用模拟实验予以验证。这一理论对寻找和勘探符合该边界条件的矿层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4.
太行山区深层次推覆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围绕太行山区龙泉关剪切带及其区域构造对比,报道了太行山区新太古代基底内新发现的深层次推覆构造,包括低角度逆冲剪切带、大规模平卧褶皱、近水平构造面理等.这些构造揭示了该区地壳演化过程涉及大规模水平缩短变形,其构造样式完全可以与典型碰撞造山带前陆区进行对比.初步提出太行山区中深地壳层次构造样式及其垂向变化规律,以及前陆地区基底杂岩与表壳岩系构造叠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5.
新世纪构造地质学与力学的新理论--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是构造地质学和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理论.最大力矩位于主压应力轴的土50°方向,控制强各向异性介质中褶劈理和塑性介质中韧性剪切带的形成.55±10°区间无显著力矩降,构成共轭膝褶带和伸展褶劈理形成的有利区间.该区间囊括现有天然和实验膝褶带和伸展褶劈理的全部数据,证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有效性.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对许多长期以来难以解释的天然变形构造给出了合理的理论解释:(1)褶劈理的形成;(2)大型低角正断层和高角逆冲断层的成因;(3)地震反射剖面中鳄鱼嘴构造提供一新的解释;(4)变质结晶基底的基本构造型式-菱网状韧性剪切带的形成;(5)可藉以确定主应力方向和相关的运动学涡度.在地质学研究中,广泛运用摩尔-库伦准则解释断裂构造,然而,该准则不能对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低角正断层、高角逆冲断层和各向异性或塑性介质中许多构造作出合理的解释.而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可给予合理的说明,它的提出是对构造地质学和力学基础理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6.
经过对万善桥岩体进行野外工作和室内显微镜研究,并进行多种岩石化学计算,认为该岩体应属造山带岛弧型的石英二长辉绿玢岩。  相似文献   
127.
阐述把维生素B12生产菌添加到培养水中培养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实验。共18株细菌分离于轮虫培养池,有一株产维生素B12的假单胞杆菌TP4对轮虫的生产繁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把TP4菌株培养后,加入到2L的烧杯和500L的水槽中培养泰国S型轮虫时,在9d(天)和6d(天)中,轮虫密度从124-139和242-288个体/ml增殖到4,417-5,540和1,017-  相似文献   
128.
出露在胶东一带的前震旦系胶东群,是一套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的变质岩系。研究这一课题,对深入认识胶东地区的地壳演化、古构造特征以及地层的划分等重大地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指出:胶东群构造旋回的褶皱序列可划分为四期变形,各期的褶皱样式、规模和方向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本区几期褶皱发育的特点和各期叠加干涉的型式表明,这套古老的变质岩系是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其变形总趋势是由第一期的强烈的构造置换和层内塑流为特征的小型褶皱开始,演变至第四期的开阔宽缓弱塑性变形的大型褶皱而告终。这一变形过程反映出温压条件由高向低变化的递减规律。此外,本文还对塑流褶皱的成因机制、胶东群的地层划分以及褶皱露头的分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9.
新疆北山西段中坡山地区褶皱基底中元古界白湖群中普遍存在新月形、蘑菇形及线形紧闭褶皱,构造解析表明它们是由叠加褶皱形成的复杂露头干涉形式.区内第一期褶皱为NNW向、轴面东倾的同斜-平卧褶皱;第二期褶皱为NEE向紧闭直立-倒转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背形背斜及向形向斜.该区叠加褶皱的形成与中元古代初始裂谷闭合及华力西晚期克拉通裂谷闭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0.
为对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的构造与侵蚀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利用ArcG IS对龙门山断裂带内的ASTER-DEM30 m数据进行面积-高程积分计算,并结合构造、岩性、第四系以及河流等基础资料研究了该地区隆升差异。结果表明:面积-高程积分值(hypsometric integral,HI)0. 43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及北部同时,其值与区域内的夷平面具有较好的耦合性;HI 0. 60在松潘—甘孜褶皱带内的分布较广,在扬子地台分布范围最少,龙门山构造带无分布; HI 0. 35分布主要沿着龙门山构造带为中心进行展布,以侵蚀下切为主。在构造带较为活跃的区域,构造活动依然是区域作用的主要背景,在内动力直接作用的区域内,HI0. 43,以隆升为主;河流、岩性分布特征以及构造断裂的密度会随着后期作用逐渐对抬升起到抑制作用,断裂带发育密集、第四系分布较广以及岩性复杂的龙门山构造带,HI 0. 35,是以侵蚀下切为主;扬子地台河流发育密集且发育程度高,HI偏低,以隆升停滞或侵蚀为主。可见,构造、岩性、第四系以及断裂带的分布对区域地貌特征影响较为明显,而局部区域上的差异是由影响因素发挥作用差异决定的。根据值,为避免工程选址处于构造活动强烈区域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