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19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英语和汉语由于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不同,其否定形式差异较大。有的英语否定句虽仍译作汉语否定句,但若以汉语的逻辑思维方式去理解,译便会与原貌合神离,难得真谛。如:Justice is never done but some people will be found to complain.有人把它译作“裁判不公,但发现有人表示不满。”此句中but不是并列连词,而是主从连词,用在否定词never之后,相当于that…not…构成于双重否定的形式。应该用反译法译成“裁判虽公,仍必有人作不平之鸣”。  相似文献   
72.
李军  何志谦 《科技信息》2012,(27):189-190
高校做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培养的重地,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的指导,更需要的是在高校环境中的实践培养和经验积累的过程,提高这个过程中的方法成为了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质量的关键一步,使之由应试教育转化成为实践教育。本文以篮球裁判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为参考,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要,结合两者的共同点,并将其结合,旨在为提高和发展21世纪高校人才素质能力需要作出参考。  相似文献   
73.
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学生篮球裁判临场执裁水平不高,易出现错判、漏判的问题,找出制约其执裁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以培养篮球专项学生裁判的执裁能力,为篮球裁判后备力量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足球裁判员职业道德、身心素质与裁判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凯 《科技信息》2009,(28):260-260
足球裁判员的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裁判能力是场上队员能否公平竞争,观众能否欣赏到精彩比赛的关键。通过各种训练手段和方法,培养裁判员良好的自信心,提高临场应变能力,确保比赛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75.
根据田径专修课教学任务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掌握田径运动项目基本知识的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裁判知识,技能方面做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我院篮球社团学生裁判的临场宣判能力的观察与统计,发现社团裁判员临场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切实提高社团裁判临场执法、宣判能力,是发展社团裁判队伍的主要方向。从而对高校篮球社团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培养"终生体育"意识,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7.
吕呈杰 《科技信息》2010,(11):156-156,248
在体育院校,对网球专项班学生加强裁判知识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对网球裁判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为进一步培养高水平网球裁判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8.
篮球选项课教学研究与考试方法改革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好地掌握篮球基本技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本文对篮球选项课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篮球裁判能力培养和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篮球选项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9.
通过大学生篮球裁判员教学培养过程中肢体语言的教学研究,规范临场执法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与表达,总结具体相关肢体语言运用的技巧,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篮球裁判员临场执法水平,规范高校大学生篮球比赛执法,促进高校篮球运动发展。  相似文献   
80.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基础提出的解释社会行为与推动共识达成的交往有效性理论,并提出了实现有效性诸要素。裁判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交往行为,也具有在交往行为理论指导下实现效力优化的可行性。裁判行为中的交往有效性转化为法律有效性,在发展中逐步形成法律确定性与裁判可接受性两种要素的张力。交往行为理论通过对有效性要素的要求,实现一种渐进式的正当性赋值,弥合法律确定性与裁判可接受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促成司法裁判的共识达成与效力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