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2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68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61篇
教育与普及   5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158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41.
徐州市人工侧柏林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徐州周围山地人工侧柏林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勘察的基础上,建立了10块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地.通过对群落的生境条件、种类组成和结构等的调查,详细分析了徐州市现有侧柏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徐州周围山地现有人工侧柏林群落结构简单,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生长更新缓慢.建议引种朴树、臭椿、黄连木、三角槭、梧桐、女贞等树种,以改造林相,促进地带性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42.
菹草-伊乐藻群落对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富营养化湖泊内的围隔中,引种菹草、伊乐藻,分别构建菹草-伊乐藻群落(围区A)与单-菹草群落(围区B),跟踪观测水草恢复生长情况,调查两类群落对水体水质的净化作用,结果发现:菹草-伊乐藻群落不仅能在春季保持对水体营养盐较高的去除效果,并能在春末初夏时有效缓解菹草死亡给水质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菹草旺盛生长期(阶段I),与对照区(无水生高等植物)相比,菹草-伊乐藻群落对TN、NH4^+-N、TP、Chla的去除率达50.7%、83,2%、32.0%、38.3%,单一菹草群落对TN、NH4^+-N、TP、Chla的去除率也达到47.3%、72.5%、32.4%、45.2%;而在菹草开始衰亡后这一时期(阶段Ⅱ)菹草-伊乐藻群落对TN、NH4^+-N、TP的去除率分别为47.1%、69.4%、11.2%,而围区B内TN、NH4^+-N浓度则与对照区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N=9),TP浓度甚至上升了24.3%,  相似文献   
43.
山西霍山荆条群落的生态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本文分析了分布于山西霍山的荆条灌丛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外貌特征,垂直结构等基本生态学特征;统计分析了霍山上荆条灌丛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该群落种类组成非常丰富;区系成分以北温带分布为主;生活型以地上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垂直分化明显,一般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四层, 灌木层和草本层为优势片层;群落中荆条种群的分布格局为集群型,其他种群则多近似均匀型分布.  相似文献   
44.
汾河两岸两种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汾地区,对汾河两岸人工杨树林和柳树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群落的垂直分布,群落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在该区两类林型中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13类,756只,分属3门7纲.弹尾类和螨类是两林地共有的优势类群,但它们在两类林地中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而常见和稀有类群组成较为复杂且林地间的差异更为突出.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表现为A层最多,B层和C层较少的一般规律,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为杨树林大于柳树林,而密度-类群指数(DG)和复杂性指数(Cj)表现为柳树林大于杨树林,DG和Cj比H′更好地反映了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45.
厦门滨海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秋季对厦门滨海湿地12个样区的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说明:厦门滨海湿地鸟类共有19科52种.其中,白鹭、环颈、苍鹭、普通鸬鹚和中白鹭为数量优势种,反映出厦门滨海湿地主要作为水鸟的越冬栖息场所.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杏林湾水库和湖两个样区较高,分别为3.66和3.35,西堤和高浦的多样性指数较低,分别为1.42和1.17,群落多样性指数的高低主要受物种数量和各物种种群数量均匀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太岳山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要: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etraitis’s重叠指数对太岳山森林群落19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组成太岳山森林群落的19个优势种群中,有18个种群的生态位宽度指数比较大,说明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且能较好的利用环境资源.在群落的乔木层中,油松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为1.985,但油松与其它优势种群的生态位重叠指数都很小,这与油松分布广、面积大和特化程度低的特征有关.19个优势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0.2的只有7个种对,大于0.1的共有15个种对,可见太岳山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分化程度较高,种间的竞争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47.
广东黑石顶不同森林类型的优势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Kikvidze&Ohsawa公式的基础上,采用物种重要值为分析指标,计测了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森林类型的优势种数目。结果表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数目分别为4,15和23,从而为客观确定高丰度森林群落的优势种数目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48.
广东黑石顶森林演替过程群落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May的控制论模型,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系列5个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每一群落设置一60m×60m的样地,并将其划分为36个10 m×10 m样方.理论模型中的3个参数按下列方法进行测定,①元素个数n:用群落中频度≥5/36的物种数表示;②元素间平均作用强度α:分别用种对间达到显著关联的联结系数AC和点相关系数PCC(P<0.05,AC=0,PCC=0)的绝对值之和除以种对总数表示;③关联度C:显著关联的种对数除以总的种对数.结果表明,群落演替各个阶段的不稳定指数α(nC)1/2,分别介于0.006~0.041(α用AC表示)或0.005~0.035(α用PCC表示)之间,都远小于1,说明黑石顶森林群落在各个演替阶段都是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49.
以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手段,对不同辐照剂量下长江水样中可培养微生物种类、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辐照引起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大幅下降,但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得更加丰富.各菌属中,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受辐照影响最大,培养得到的菌落比例下降了28.98%,芽孢杆菌属(Bacillus)对辐照耐受性极强,菌落比例上升了15.78%.同时发现了长江水体中具有指示价值的微生物d(Flavobacterium nitratireducens strain N1),为放射性污染的生物监测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
结合坡面微地形变化,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角度研究典型缓丘区不同坡位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了解微地形生境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培养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增长曲线呈现中坡位>坡顶>下坡位>上坡位>坡底的规律,中坡位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最高,坡底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基质的利用能力最低;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比较中发现,除McIntosh均一度指数变化不显著外,其余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坡位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中坡位的Shannon丰富度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大,显著高于坡底指数值(P<0.05);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分析,氨基酸类利用率变化明显大于其他碳源,而胺类及酚酸类的利用程度较低,表明氨基酸类是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坡位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具有选择性,糖类、 氨基酸类、 聚合物类及酚酸类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贡献较大的碳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