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考证了欧阳修《诗本义》的卷帙、版本以及成书年代,分析了《诗本义》的编纂方式与体例,认为《诗本义》的主体是十五卷,成书于1070年,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又体例完整的解诗新作。  相似文献   
32.
通过两汉的两种教育模式——官学与私学的产生发展情况及其各自的特点,分析了在两汉时期它们对经学的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3.
以理性精神始,遵循“教”“学”分离、学中探术、以学言变的路径展开,以科学的史学形态终,是周予同经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把经学与儒教区分开来,以理性精神批判儒家的宗教性,确立经学的学术性质,是周予同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一环。学术性质的经学与政治统治术略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通过研究经学的产生与更替、经典名目的变化等学术问题探索政治统治术略的变化,是其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二环。在把经学视为反映政治术略变化的基础上,对经学展开“超经学的研究”,用历史学的方法发掘经典材料,总结经学演变规律,是其经学研究逻辑的第三环。周予同的经学研究逻辑,蕴含赋予经学史学形态从而延续经学文脉的价值指向,对当下的经学研究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4.
论经学对陈子昂诗文及诗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昂的文本与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诗歌创作和理论更与《毛诗正义》话语系统一脉相承,这种关系反映出陈子昂在经学经世的影响下以文学经世的人文品格。  相似文献   
35.
泓峻 《中州大学学报》2014,(5):38-42,90
经学研究是影响汉语文学文本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汉大赋的写作,建立在经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唐代古文家的古文写作,受到当时以《春秋学》为代表的经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后世儒家学者《诗经》研究对汉语诗歌的发展的影响,远比《诗经》文本本身更大,文人诗歌中爱情诗的缺失,与经学家将《诗经》中大量爱情诗故意进行曲解,掩盖有关;古体诗、格律诗、词、曲等文体的价值,则是根据它们与《诗经》相似相近的程度进行判断的。宋代理学家喜谈性理、以白话说经的传统,与说理诗的大量出现以及白话小说的兴起之间,存在相互呼应的关系。经学研究对汉语文学文本形态发生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新文体的发明,"传体"这一在后世十分重要与活跃的文体,与"经传"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6.
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其赋作中表现出明显而强烈的讽谏意识。他在赋中开辟的多种讽谏手法,均服从于作者重视并自觉以讽谏为目的的创作思想。扬雄讽谏意识形成与其受汉代经学思想的影响,又恰值西汉王朝末世,以及他务实尚用的文学思想和沉静深思的性格特征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37.
汉代散文的风格,从大的历史时段上看,武帝以前和武帝以后、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有很大的不同.经学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这种影响既表现在“独尊儒术”时代氛围下创作主体经典意识的确立和心态品格的变化上,也具体表现在创作中的引经、拟经、仿古等方面.  相似文献   
38.
由女真族建立的金朝选择了用华夏的正统文化——经学治国。金朝采用快速引进经学人才、建立经学教育体系、实施经学科举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使金代士人迅速崛起,形成了自己的经学素养,并把经学融入到了浩淼绵长的中原经学发展的洪流当中。  相似文献   
39.
刘勰通过提出一系列理论命题而建构了相对系统的文学发展理论。这些命题既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又阐释了时代社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它们既有不同的构成特点,又有共同的生成根源;既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又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分析刘勰的文学发展理论命题,不但有助于《文心雕龙》文学发展观研究的深化,而且有助于当代文学发展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