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补玉山居》是旅美作家严歌苓2012年推出的作品,小说借由一个名为补玉山居的客栈窥伺来往的各色人物,书中写了四组人物的人生及情感历程,以珠串式结构链接,叙述视角采用零度聚焦和内聚焦结合的方式,不断在当下与过去之间闪回,小说结尾并未完整交待四组人物事件的发展结果,呈“空缺”状,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与回味。  相似文献   
12.
白春平  张宏武 《科技资讯》2012,(16):208-208
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即自然之美、留白艺术和诗境禅意。自然之美是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审美境界,王维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留白艺术是王维将中国水墨画的技巧引入诗歌",计白当黑",留下无限遐想;诗境禅意是王维把禅理与诗意融合的天衣无缝,真可谓妙手天成。现在探讨王维诗歌的这些成就,对于古典诗歌学习和发掘我国古代文化成就依然有借鉴和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是一位具有画家风格的作家,以擅写短篇小说见长。因篇幅以及作家个人追求等方面的原因,他的小说多具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而这种境界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汪曾祺在小说中对绘画中"留白"手法的成功植入。本文试从语言、情节结构和感情内涵等方面入手分析汪曾祺小说中留白手法的运用,以及这种运用所达到的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秒速五厘米》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动画电影,曾获亚洲太平洋电影奖最佳长篇电影奖,自播出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和称赞。影片艺术生命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品在叙事上的留白艺术。影片的留白艺术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且也增加了影片的艺术含量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简介绘画中的留白艺术的基础上,提出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留白艺术,并举出了运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石舒清是个有着自己独特追求的作家,这既不是他回族的身份所决定,也不是因为作品取材之特殊所能囊括的。这是阅读石舒清作品时最大的困惑,因为是旁观者的视角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疑,但是作为交流者和阅读者,我们有勇气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引起更为深刻地批评和言说。永恒瞬间的凝固,生命神性的凸显,留白和填空的诗学追求,给了我们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辛晶 《奇闻怪事》2009,(12):6-7
留白”,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书画中的留白,让人觉得妙趣横生,达到“意无穷”之境界。而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课堂教学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留白。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求“留白”艺术。“留白”可以使画面参差错落、疏密得当,使画面更加清晰、雅致,还给读者和学生以无限的遐想,产生更加深远的意境。在具体运用上,对“留白”要掌握恰当,只有作者对画面内容充分理解,巧妙安排,恰当“留白”,才能使画面更感人、更传神、更加意境深远。要在教案设计、时间设计、语言表达和板书设计上恰当“留白”,教学过程中和大脑细胞活动要“留白”,以巧妙布局在教学中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烨刚 《科技信息》2009,(6):264-265
新课程教材中的"留白"给师生创设了无限遐想和创造的空间,有效地利用这些"留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课堂中的"留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拥有活动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学生反思中的"留白"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德国作家台奥多尔·冯塔纳的长篇小说《艾菲.布利斯特》,评论界关注得较多的是小说的叙述艺术、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宗教文化等方面。德国汉学家顾彬首次提出该小说描写了一个"抽象的中国人",但未作深入解读。今详细解读这个"抽象的中国人"在小说中的"出场",从三个方面(即小说结构、女主人公的人生认识、作家的中国认知)揭示出"中国人"的隐喻作用及爱与血的象征意义;并指出,"中国人"这一形象的刻画是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对"中国人"的象征性的含蓄描写同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