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8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7篇 |
教育与普及 | 17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现状及发展 | 3篇 |
综合类 | 7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表征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笔者以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上升,从大到小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反映出土壤质量在逐渐恢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在不同生境间从大到小主要表现为裸地和草本群落阶段为石沟、土面、石槽,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林阶段为石槽、土面、石沟;土壤剖面上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高于非根际。 相似文献
33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林龄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安徽池州老山自然保护区的肖坑常绿阔叶林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进行研究,发现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及养分储量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即随着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在表土层,0~10 cm土层中细根生物量最多,氮、磷、钾含量及其养分储量也是最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常绿阔叶林比较发现,细根的生物量有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不同年龄林分细根中氮、磷、钾的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33.
中国南方4种林型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汇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第5次(1994~1998年)和第6次(1999~2003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热带亚热带8个省区4种主要林型(马尾松林、杉木林、硬阔林和软阔林)5个林龄组的乔木层地上生物量碳(TABC)与碳积累速率(TNEP).结果表明:(1)4种林型的TABC均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阔叶林(硬阔林和软阔林)各林龄组的TABC均大于针叶林(马尾松林与杉木林)相应林龄组的水平,并且这种差距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大;(2)4种林型的TNEP均随着林龄的增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阔叶林成熟阶段的TNEP远高于该阶段针叶林的水平;(3)利用logistic回归曲线分别拟合4种林型的TABC与林龄的关系(P<0.01,R2>0.95),预测了2010~2050年各林型乔木层地上部分的碳储量,同时计算同期4种林型的乔木层地上部分年均碳增汇量分别为41.14(马尾松林)、31.53(杉木林)、75.50(硬阔林)和75.68(软阔林)gCm2a1.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和logistic回归曲线模拟的结果均表明阔叶林是更强的碳汇,并且在演替后期具有更大的碳吸存能力.相比于针叶林,阔叶林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区域碳汇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34.
通过对糙皮侧耳固体发酵菌丝的断裂繁殖,定量测定了其细胞结构特征物--壳聚糖,在断裂繁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以此对糙皮侧耳的生物量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糙皮侧耳固体发酵菌丝断裂繁殖开始后,等量样品提取的壳聚糖质量明显增加.至断裂繁殖第10天,壳聚糖产量比第1天提高了285.59%,比常规静置培养提高了292.24%.但断裂繁殖10天后壳聚糖产量不再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35.
通过连续监测2004-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一个再生水河道中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和水质的变化,研究了再生水河道中川蔓藻的季节生长变化以及生长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川蔓藻在河道中每年有两个季节生长高峰,但在两年期间川蔓藻的生物量显著减少,2004年的最大生物量达到170.4 g(DW)/m2,2005年的最大生物量只有55.4 g(DW)/m2.川蔓藻植株体中氮和磷的含量也随季节变化.川蔓藻对再生水中的氮和磷有明显富集,氮的含量最高达5.042%,磷是0.956%. 相似文献
336.
不同水生植物对系统中磷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磷在不同的水生植物系统中的重新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水植物(青萍和紫萍)吸收的磷主要来自于上覆水,而沉水植物(黑藻和水花生)吸收的磷直接来自于沉积物。沉积物中的解磷细菌促进了沉积物中的磷向上覆水中释放,从而降低了沉积物中的总磷含量。不同的水生植物处理系统中,沉积物微生物生物量及解磷细菌的数量均有差异,且沉积物的磷含量与解磷菌的数量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37.
海水浇灌下碱谷幼苗碳,氮,叶绿素含量及生物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含海水,含1/15、2/15、4/15和8/15海水的溶液处理碱谷14天,分别测定其根、茎、叶的碳、氮、生物量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碱谷各器官的碳含量在1/15海水处理时,均超过不含海水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338.
深黄被孢霉的化学诱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深黄被孢霉为出发菌,通过硫酸二乙酯(DES)诱变,获得优化的变异菌株XM-1,经初筛、复筛及传代实验,表明其是稳定的变异株,变异株XM-1在28℃下,发酵120h后,菌体生物量为15.1g/L,油脂量为7.5g/L,与原始菌相比,生物量、油脂量分别提高了43.8%和47%。 相似文献
339.
北方鱼塘浮游生物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现场测定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浮游生物量与温度、施肥、溶解氧含量等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采用生物统计的方法总结了如何提高及稳定浮游生物产量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340.
为了解北海海域潮下带底栖贝类的分布特征,给底栖贝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潜水员水肺潜水、海底样方定量采集方法,对北海市廉州湾、侨港、白龙和营盘等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海海域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有2纲9目31科60属102种,其中腹足纲(Gastropoda)13科14属17种,双壳纲(Bivalvia)18科46属85种。春季有55种底栖贝类,秋季有76种,春季和秋季共有的种类有29种。秋季的廉州湾海区底栖贝类种类数和个体数都是最少的,秋季的侨港海区出现的底栖贝类种类数最多,个体数最多的出现在春季的营盘海区。平均栖息密度最高的是春季的营盘海区,达到27.35个/m2,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的是春季的廉州湾海区,只有1.00个/m2。春、秋两季4个海区的优势种差异较大。多项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春季的营盘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差,底栖贝类群落结构处于重度受干扰状态;秋季的4个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秋季的底栖贝类群落结构总体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